第23章 无需急于一时(第2页)

 这首词较为通俗易懂,即使是少数不懂诗文的武将也能理解其中之意。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般豪迈,不惜耗尽家财只为一杯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才是真正的气势恢宏,能以高起点保持高昂气势,实属不易!”

 “写得最妙的难道不是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吗?多么豁达!”

 众位文官围绕哪句诗最为精彩展开激烈争辩。

 不得不承认,这些文官酒酣耳热时兴致高昂,竟比武将更显狂放,眼看就要争吵起来,吴巨急忙上前劝和。

 他解释道,这首词每一句都同样出色。

 若换作他人说出这话,恐怕这群文官早已群起而攻之。

 毕竟其中不乏精通诗赋的七国名士,更有不少出身于儒家或稷下学宫之人,可以说,他们阅尽无数佳作。

 然而今日这首《将进酒》,却让他们大开眼界。

 这时,子楚也从诗境中回过神来,依照记忆挥毫写下全篇。

 “吴卿,这首词可有标题?”子楚询问。

 “就叫《将进酒》吧。”吴巨答道。

 “好!劝酒之词,甚好!”

 子楚连声称赞,随即提笔在词句间写下《将进酒》三字,并附上自己与吴巨的署名。

 他反复品赏,越看越喜爱,挥手示意侍从将其悬挂,供殿内众人欣赏。

 顷刻间,十余人围至这幅《将进酒》前,赞叹不已。

 “蛟儿,此词与你的辞赋相比如何?”子楚笑着问道。

 成蛟忙起身拱手,诚恳答道:“云泥之别!”

 “哈哈哈哈,你还年轻,未来尚长。”子楚畅怀大笑,似被这首《将进酒》驱散了之前的烦恼。

 旁边,夏太后目光微闪,说道:“大王,依臣妾看来,吴卿才华卓绝,见识广博,不如让蛟儿拜他为师,习练词道,也能开阔眼界。”

 “嗯……”子楚对此并无异议,转头问吴巨:“吴卿,你觉得如何?”

 “臣不过略具薄才,担当公子之师恐难胜任,若公子不弃,今后若有疑惑,随时可至寒舍,我定当倾力相授。”吴巨拱手说道。

 他暂时无意介入这场太子之争,因为其中的复杂远超想象。

 “嗯,这样很好。”子楚点头道,“蛟儿,你要记住,对吴卿要毕恭毕敬,虽未正式拜师,但也应以师生之礼相待。”

 “儿臣明白。”成蛟向子楚行了一礼,随即转向吴巨,恭敬道:“见过吴师。”

 “嗯。”吴巨微微颔首,接受了这一礼。

 吴巨坐回座位后,旁边的魏磬低声赞叹:“师父您真厉害,随口就能吟出一首词!”

 “别太张扬。”吴巨轻声道。

 忽然,他发现对面的吕凝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那双眼睛亮晶晶的,仿佛湖水中闪烁的星辰。

 吴巨对她笑了笑。

 吕凝的脸色微红,慌忙移开视线。

 吕不韦全程观察着这一幕,心中暗叹,看来自己养大的女儿终究是要离开了。

 即便吕凝陷入吴巨的魅力之中并非坏事,可他的心里却总觉得不是滋味。

 “一首《水调歌头》,一首《将进酒》,为作词界树立了新的标杆。后人恐怕难以超越吴卿的成就。”一位年长的学者发自肺腑地感慨,引来众人附和。

 “可惜的是,烧刀子已经喝完了,不然边饮酒边聆听这首词,那该多享受啊。”蒙骜惋惜道。

 “哎,孟子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世间万物往往难以尽善尽美。”一位儒家出身的老臣用文雅的言辞纠正道。

 若是平常,蒙骜对这类话语早已厌烦,但今天不知为何,或许是《将进酒》带来的豁然开朗,他竟觉得孟子的话颇有几分道理。

 “也无需太过遗憾,毕竟吴卿承诺日后还会继续酿造烧刀子,机会还有很多。”王龁在一旁说道。

 “有道理。”

 “不管怎样,今日能品尝吴卿的烧刀子,见证这首《将进酒》问世,这辈子也算无憾了!”麃公感慨道。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原本因韩国外戚闹得有些扫兴的宴会,因吴巨的这首《将进酒》重新焕发活力。

 吴巨与秦国的文臣武将们推杯换盏,也算正式结识了。

 直至吴巨不知第几次被劝酒之时,他忽然察觉到子楚身旁多了一名侍从。

 那侍从附耳向子楚低声汇报,听罢,子楚神情大变,连连确认后才让侍从退下。

 之后的一段时日,子楚始终独自沉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幕降临,宴席结束,众人各自归家。

 宏伟的王宫外,吴巨正与蒙骜、王龁等朝臣道别。

 “吴卿切记酿制烧刀子之事!”这已是麃公第三次叮嘱吴巨了。

 吴巨未曾料到,平日最沉默寡言的麃公竟如此嗜酒,醉后更是滔滔不绝。

 不仅是麃公,宴席散后,竟有数十位朝臣以“委婉”但诚挚的方式向吴巨表达了对烧刀子的渴求。

 这让吴巨十分惊讶。

 他没想过烧刀子会如此受欢迎。

 “放心,我会记住的。”吴巨笑着回应。

 “好,很好。”麃公满意点头,上车离去。

 接着,吴巨与其他朝臣又寒暄几句后也准备离开。

 忽然,身后传来一声女子的呼唤:“吴卿,请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