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发生了什么事?(第3页)

 “妄想!”韩将断然拒绝。

 韩国绝不会退出合纵。年初蒙骜攻秦时,韩国就深受其害,这次合纵的成功离不开韩国的推动。既然有了反击的机会,韩国怎会轻易放弃?

 吴巨站在战场后方,由近卫保护着。

 听着蒙武与韩将争论,他感到十分无奈。七国之间的纠葛本就复杂,各种背叛、忠诚的戏码层出不穷。

 吴巨到达函谷关的次日,蒙武率三万秦军攻打三川郡的一座城池。敌方将领吴巨身份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孙隐并未亲征。几天前,孙隐自三川郡撤军时亲自截击蒙武,自此便未曾领军,只下令坚守,意图拖延时间。

 此次合纵行动相当仓促,阻力重重。当前孙隐能调动的仅有韩魏联军,燕赵楚三 ** 队尚在路上,具体是否真的行进中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韩国与魏国在七国之中战力较弱,韩国实力本就不强,而魏国虽有昔日天下闻名的魏武卒,但在吴起离开后,这支军队已风光不再。此外,韩桓惠王和魏安厘王也非雄才大略之辈,无法让孙隐完全信赖。因此,孙隐成为纵约长后,便决心拖延至燕赵楚三国援军到达。

 仅凭韩魏两国,离真正的合纵还很遥远,通常意义上的合纵至少需要五国或三国联合。并非孙隐对合纵抱有执念,只是韩魏确实难以依赖。相较之下,赵国和楚国的战斗力更为可靠,它们在七国中排名仅次于秦国。燕国稍逊,但也绝非弱国。待援军到达,便可正面迎敌。在此之前,他们需确保函谷关外所有城池的安全,特别是三川郡。

 最终,蒙武的进攻以平局收场,双方损失不大,各自返回。吴巨原本想体验战争,如今也算实现了部分心愿。

 洛阳。

 周王端坐于大殿之上,孙隐位于殿下。这段时间,孙隐并未亲临前线,他虽坐镇后方统筹全局,但面临的挑战更为棘手。

 这时,殿前的官员正在禀报:“截至今日,三川、颍川、上党乃至洛阳,均遭瘟疫侵袭,局势十分危急,且仍在蔓延。这是各城初步统计的病患数量,请大王与约长过目。”官员神色凝重地呈上奏折。

 周王与孙隐匆匆看过奏折,脸色阴沉如墨。

 果然,官员提及的地方——韩魏两国不同程度爆发了瘟疫,尤其军中感染严重,患者多达十万,堪称数十年罕见的大灾。

 瘟疫的起因或许与军队集结或战乱引发的流民有关。

 “开战之际暴发瘟疫,极大削弱了联军的实力和士气。”孙隐语气低沉地说道。

 周王未作声,只是轻轻点头。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官员谨慎地补充,“瘟疫的消息传出后,燕赵楚三国的军队突然停止了行动。据传,燕王和楚王都在犹豫是否继续参与合纵。”

 此话一出,孙隐眉头紧锁,脸色更加难看。

 他最期待的就是燕赵楚三国的加入,若他们不出兵,此次合纵便毫无意义,仅靠韩魏根本无法对抗秦国。

 今年赵国廉颇率军攻打燕国都城蓟,燕王正希望赵国能参与合纵,这样可免除燕国的战事之忧。

 合纵之事,燕国是除韩魏外最坚定的支持者,然而如今连燕王也犹豫不决,足见瘟疫的严重性。

 对于孙隐而言,任何一方的退出都是他不愿见到的。

 不仅是孙隐,周王同样如此,一旦合纵失败,他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周赧王和西周文君的遭遇仍历历在目。

 “召集所有医者,尽快找出应对之策,五日内我需看到成果。”周王对官员说道,语气严肃。

 “是。”官员额头冒汗。

 五日的时间确实紧迫。而且对付瘟疫首先要疏散人口,但在合纵前夕,让军队撤离显然不可能,这无疑给医者救治和控制疫情增加了难度。

 “此外,派使者告知燕、赵、楚三国,此次瘟疫并不严重,催促他们迅速出兵。”孙隐补充道。

 “是。”官员点头离去。

 平时周王或许会不满孙隐越权,直接指挥他的臣子,但此刻二人神色凝重。

 第132章 孙隐到访 瘟疫之危

 周王眉头紧锁,心中烦闷不已。

 难道这是天意?周王室真的到了穷途末路,连上天都不肯给予一丝转机?

 这种事为何偏偏在此时发生?

 周王并非愚钝之人,他摒弃杂念,紧握双拳。

 他绝不能允许合纵失败,否则便是 ** 之祸。

 ……

 “告退。”

 孙隐起身,向周王行礼后转身离殿,走出王宫,登上了马车。

 因瘟疫蔓延,往昔繁华的洛阳街头行人稀少,气氛紧张而冷清。

 “少主,去何处?”车夫问道。

 孙隐抿唇沉思片刻,说了两个字:“军营。”

 “是。”

 马鞭挥动,马车疾驰而去。

 奏章内容详尽,让孙隐心绪起伏,但他仍渴望亲临现场,毕竟作为统领全局之人,必须对部下有全面的认知。

 他隐隐觉得,现实情况或许更为严峻。

 ……

 距离洛阳最近的一处军营外,巡逻的士兵虽略显慌乱,但尚算镇定,营地表面并未显出疫病迹象,然而孙隐从奏章中得知此地疫情不容乐观。

 马车停下,他下车径直走向营地。

 “少主,且慢。”驾车人唤住孙隐。

 他驻足回望,对方递过一块手帕:“疫病当前,还是戴上以防万一。”

 点头接过,他加快脚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