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进入酒肆

 三人步入酒肆,浓烈的酒香迎面扑来。

 虽然酒肆热闹,但气氛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般混乱。

 许多人饮酒至面红耳赤,偶有喧哗,但绝无 ** 之举。

 开业初期,因吴巨制定的“无拘而有矩”规矩,不少“先驱者”在此栽了跟头。敢于在店里 ** 、破坏财物、赖账或 * 扰他人的顾客,通常会被店内的守卫制服。这些守卫曾在城外山庄与章邯率领的精锐近卫共同训练半月,虽战斗力不及近卫,却继承了其凶狠本性,出手毫不留情。

 被扣押后,这些滋事者不仅会受到店内惩罚,还会被直接送往官府,接受从立案到入狱的全套处理流程。久而久之,酒肆内秩序井然,连咸阳其他酒肆也受益匪浅,环境大为改善。在吴巨的地盘上,地痞流氓几乎销声匿迹,不仅因为没人敢惹事,更因这里聚集了不少难以招惹的人物。

 此外,地痞流氓往往消费不起这里的烧刀子。除了强制措施,吴巨还提供代驾和出租车服务,分别取名“巨巨代驾”和“巨巨打车”。由此可见,无拘酒肆内部氛围极佳。

 孔臻、冉悟和湘夫人进入酒肆时并未引人过多关注。湘夫人虽吸引了些许男性目光,但她冷眼一扫,那些人便感到寒意袭来,迅速移开视线。孔臻对此情景颇为满意,认为正如荀子当年所言,秦国百姓淳朴,行为端正,即使身处酒肆也能保持良好风貌。冉悟点头附和。孔臻提到的现象与荀子入秦时的观察一致,证明秦国的强大及当前秦王的治理卓有成效。

 湘夫人目光左右移动,她那少有波动的眼眸中泛起好奇。一群人继续往深处走,发现这家酒肆几乎座无虚席。

 要知道,酒肆经历过多次扩展,如今半条街的店铺都被纳入其中,成为酒肆的一部分。尽管椅子已多达数百张,但依然只能勉强容纳客流。

 今天的情况更显得拥挤不堪。确切地说,过年期间这几天生意非常兴隆,客流量至少比平日增长了一成。

 然而,无拘酒肆之所以爆满,是因为一批特殊的客人——咸阳城中的文人墨客。

 孔臻和冉悟刚到门口拐角时,迎面看见一群满身书香气的人走近,急忙低头避开。

 等人群过去,两人松了口气。

 “怎么?你们还担心被人认出来?”湘夫人目光流转。

 “是啊是啊!”二人连连点头。

 孔臻说道:“不是怕,而是确定会。我已看到了好几个熟人,或许之前在齐国或其他地方曾见过。”

 这并非自负,作为儒家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孔臻和冉悟声名远扬,自然有许多人认识他们,特别是读书人。

 冉悟忽然想到什么,从怀里拿出两个口罩递给孔臻:“孔大哥,戴上这个。”

 “好主意!”孔臻赞同,接过来戴上。

 三人从洛阳出发,途经韩、魏两国,早就习惯了戴口罩这件事。

 戴上口罩后,二人挺直腰杆继续前行。

 湘夫人自然无需佩戴,她一直戴着面纱,而且阴阳家向来神秘,无人能辨认出她的真实身份。

 “说起来,这里总是聚集这么多文人雅士吗?”孔臻感到疑惑。

 恰好旁边有个酒肆仆役经过,他稍作停留说道:“三位应该是外地来的吧。”

 孔臻点头。

 仆役也点头表示理解,随即解释道:“这几日咸阳城正在热议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老板提出的。”

 “等等,老板?”湘夫人眉毛挑起,“吴巨?”

 “没错。”仆役确认道。

 咸阳城近日流传着一种新奇之物,名曰对联,形式似诗,深受百姓喜爱。连大王也在宫中悬挂,达官显贵争相效仿,众人皆慕名前往老板府邸求取佳作。

 老板见访客络绎不绝,心生困扰,遂设下一题——“烟锁池塘柳”,邀请有识之士对出下联,答对者可获亲笔对联一幅。此挑战一出,酒肆顿时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他们每日齐聚于此,苦思冥想,俨然将此处当作灵感源泉。

 “原来如此。”孔臻听罢,豁然开朗。

 “几位看来皆才华横溢,若感兴趣,不妨前往一探究竟,公告就在那边。”仆役指引方向后离开。

 三人相视一笑,孔臻提议道:“倒是个有趣的事,先买些酒垫底,再去看看。”

 “好!”

 三人来到吧台前,不多时轮到他们。

 “欢迎光临,请问要点什么?这是菜单。”招待人员递上单子。

 孔臻接过菜单,深吸一口气。

 “种类还真不少……”他喃喃自语。

 菜单分四类。首推烧刀子,分多种度数与香型。次为各类酒品,原料差异明显,有粮酒、果酒,还有矛台、剑南春、洋河大曲及进口酒如拉菲、琴酒、苦艾酒等,名字奇特。第三类为无酒精饮品。第四类则较为特别,名称朴实,却深深吸引孔臻注意,正是因为它独特的名字。

 “客人初来乍到,不必着急,慢慢挑选。”店小二笑容可掬,无拘酒肆以优质服务闻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孔臻注视着第四类的名称,心中已有主意。

 “这是我家老板创造的一种酒,把各种饮料和酒水混合调制而成。”小厮解释说,他以为孔臻是好奇这种酒的具体内容,毕竟初次来的客人大多都不清楚。

 “不是的,这些酒的名字……?”孔臻迟疑地问。他发现这里有许多有趣的名字,如青玉案、鹊桥仙、雨霖铃、临江仙、卜算子、菩萨蛮、念奴娇、钗头凤、沁园春、长相思、声声慢、虞 ** 、西江月、江城子、渔家傲、点绛唇、青门饮、南乡子等。

 其中,最让孔臻感兴趣的还是“水调歌头”,这正是吴巨那首着名作品的词牌名。孔臻立刻意识到这些名字的不同寻常。

 小厮解释道:“这些都是词牌名。”

 “词牌名,不是词里的东西吗?”冉悟疑惑地皱眉。他对近来在七国间流行起来的“词”有所了解,知道词牌名代表着词的一种格式。

 “是的,但也不完全是。这是老板特意创作的,这里的大多数酒名都是以词牌名命名的。”小厮继续说道,“酒肆里还准备了专门记载每种词牌名格式的小册子,供文人雅士参考。这些都是老板新添加的内容,可能还未传到咸阳以外的地方,几位不了解也是正常的。”

 “原来如此。”孔臻恍然大悟,对吴巨的创意深感钦佩。

 这种做法显然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而且极具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