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进入酒肆(第2页)
孔臻决定这几天也搜集一些词牌名和格式,等到回齐国时带回去。
“你看,那边还有老板的诗词作品呢,这也是酒肆吸引咸阳众多文人墨客的原因之一——可以免费欣赏老板的亲笔真迹。”小厮指向某个方向。
孔臻顺着看去,墙上挂了几幅字,字体各异,有的豪放洒脱,有的精致小巧,但无疑都是佳作!
这些字让孔臻心动不已,忍不住想要收藏一幅,至少也要临摹一番。
这时,孔臻和冉悟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渴望得到吴巨的墨宝,这字确实写得极好!
“右边那幅词看着有些陌生。”湘夫人忽然开口。
“你说的是那幅?那是《青玉案·元夕》,是老板这两日的新作,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元夕那天写的。”旁边有人解释道。
“没想到湘夫人您还留意吴巨的诗词呢。”冉悟略感惊讶。在他心里,湘夫人向来超然淡泊,对事物从不关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孔臻轻声念出,眉头微皱,“这首词描写了元夕的人潮涌动,但似乎真正想表达的只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阁下真是懂诗之人!”小厮笑道,“这是写给我们老板娘的。”
“老板娘?”湘夫人有些诧异。
“没错!你们还不知道吧,那位迁金吕凝,就是我们的老板娘。”小厮说起八卦来兴致勃勃,又指向一幅画,“那首《夜雨寄北》也是在函谷关时写给她的情诗,那首诗创作时间稍长,想必你们也听说过。”
三人朝他所指望去。这《夜雨寄北》他们确实听过,但当时正忙着追查纵横家的事,即使察觉到这是情诗也没深入探究,最多孔臻多读了几遍,感叹吴巨的诗作果然质量上乘,随后便因追查一事将诗词抛之脑后。
“吕凝……”湘夫人喃喃自语,她在岐山时也曾见过这位迁金吕凝,对她的才情与吴巨的交往也略知一二。
“嗯,是个不错的姑娘。”湘夫人低声说道。
三人翻阅完吴巨的诗词后,又将注意力转向了菜单,毕竟时间耽误得够久了。
“若每样限购五斤的话,那就先来五斤48度的烧刀子,再加五斤苦艾酒、五斤矛台。”孔臻一口气点了好几种酒。
小厮眨眨眼:“您确定要这么多?”
“确定。”孔臻点头。
"既然如此,总共三十六贯。因为您买的酒量很大,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先收定金,留下您的地址,到时候会送酒到府上,收到货后再结清尾款。"小厮说道。
"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孔臻眼睛一亮,不由感叹无拘酒肆的服务确实周到。
他付了定金给小厮,接着说:"再来一杯临江仙,堂饮就行。"
他又转向冉悟:"要喝点什么?我请客。"
"那就来一杯破阵子吧!"冉悟答道。
孔臻又看向湘夫人,虽然知道她对酒兴趣不大,但还是礼貌地问:"湘夫人,您要点什么吗?"
在孔臻略显惊讶的眼神中,湘夫人犹豫片刻,说道:"一杯清平乐,谢谢。"
"好的!"原本就热情的小厮现在更加殷勤了,毕竟像孔臻这样的大客户并不多见。
三人各得一杯酒。
孔臻轻啜一口临江仙:"嗯,说不上来的滋味,挺不错的。"
"我的这一杯比普通的烧刀子更烈,难怪叫破阵子。"冉悟豪迈地喝下一大口后评价道。
湘夫人掀起面纱,浅尝一口清平乐,随即轻轻点头,未发一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孔臻注意到,湘夫人一向拒人千里的表情柔和了许多,眼中那深不可测的寒意似乎也没那么令人胆寒了。
"走吧,该去看看吴巨出的那道题了!"孔臻说道。
他对这件事早就好奇,刚才也在思考。
一行人来到仆役指点的地方。
这是酒肆一角,虽没设桌椅,但四周坐满气质相似的人,一看便知是一群读书人。
这一切都源于墙上贴的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吴巨的题目。
孔臻三人到达此处。
"烟锁池塘柳……"
看清题目和规则后,他也明白了对联是什么,随即陷入沉思。
冉悟瞥了一眼,随即深深陷入思考。
这题目把他们两个都难住了。
旁边几位诗友在抱怨。
“你们说,吴卿是不是耍赖了?这么久一点消息都没有。”
“对啊,我们的答案难道没有一个入他的眼吗?这不合理。”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和吴卿之间还是有些差距的。”
“可我看大家的答案都挺好的。”
孔臻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对那些一边饮酒一边讨论的诗友说:“各位,能否让我看看你们的答案?”
“当然可以。”众人递上自己的作品。
孔臻浏览一圈后恍然大悟:“难怪……”
“难怪什么?”
“难怪过不了。”
众人疑惑地看着他:“你是想嘲笑我们吗?”
愣了几秒,众人愤怒起来:“你竟敢……”
话未出口,冉悟目光一扫,几个诗友立刻服软。
孔臻和冉悟虽属儒家正统,但气质却与之不符。一个洒脱随性,不拘小节;一个魁梧健壮,气势逼人,看起来更像习武之人。
孔臻低声说道:“你们都没抓住重点,也没发现这题里的陷阱。”
此言一出,周围顿时安静下来。
一位诗友起身拱手问道:“请问阁下,这陷阱是什么?”
“看偏旁。”
孔臻只说了三个字。
刚才的寂静让周围的诗友们听清了这句话,纷纷围了过来。
偏旁……
烟锁池塘柳。
烟,火字旁。
锁,金字旁。
池,三点水。
塘,提土旁。
柳,木字旁。
五个字看似写景,实则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
场中沉默片刻,才再次响起声音。
“难怪!”
“难怪吴兄一直未作回应!”
“我们都误解了,完全错了!”
“下半句必定要与上半句呼应,而且必须隐含金木水火土!”
众人回头审视自己的答案,却发现没有一个符合这个苛刻的要求。
一时间,所有人都陷入沉默,对上半句的精妙之处赞叹不已。
这时,刚才提问孔臻的那个男子突然抬起头:
“刚才那位朋友呢?”
他认为,既然此人能指出这一点,那他的诗文造诣定非同一般,或许能解开这个难题!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孔臻方才站立的位置,却发现那里早已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