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进入酒肆(第3页)

 孔臻、冉悟、湘夫人已经离开无拘酒肆。

 无拘酒肆外。

 三人迈步走出门槛。

 冉悟疑惑地问:“孔大哥,那下半句究竟该如何应对?”

 孔臻思索良久,摇了摇头:

 “我不知道。”

 “什么?”冉悟惊讶。

 孔臻长叹一声。

 其实,当他意识到题目玄机时,自己也不禁愣住了。

 “‘烟锁池塘柳’,要对出它的下半句,至少需满足三个条件:音律、偏旁和意境都要契合。”

 “音律是最简单的部分,但另外两个……”

 孔臻叹息道:“越往后推敲,就越发现意境契合的无法凑齐五行,而五行齐全的又与意境不符。”

 “这一题,恐怕根本无解!”

 孔臻停顿了一下,没有说得太过绝对:“也许是我见识浅薄,真的解不出这道题。”

 冉悟有些诧异,他和孔臻自幼相识,深知孔大哥从不服输,今日却坦言不如人。

 然而事实确是如此。

 自孔臻踏入咸阳、进入无拘酒肆的短短时间内,他对吴巨的认知一次次被颠覆。

 如今,他心中对吴巨的感受就像身处山巅迷雾之中,而吴巨高踞峰顶,他虽想拨开云雾看清对方,却始终无法接近。

 三人陷入深思。

 ……

 城外庄园。

 吴巨与章邯正在观摩魁首亲卫的训练。

 章邯与吴巨闲谈间提到了对联题目的话题。

 "吴兄,那副对联真的没有 ** 的方法吗?" 章邯问道。

 作为吴巨身边亲近之人,章邯自然是最先知晓此题奥秘的人之一。

 "确实如此。" 吴巨坦率地承认。

 若是孔臻在此,定会因吴巨的直截了当感到震惊,吴巨在他心中聪慧的形象或许也会因此动摇。

 "我设此题意在筛选狂妄之人,若有谁解得出来,那我的题岂非毫无价值。" 吴巨笑着说。

 他深知"烟锁池塘柳"被称为千古第一联的难度,也清楚此题无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数百年无人解开,更别提短短几日。

 而且咸阳城那些文人雅士似乎仍未察觉题目中的陷阱。

 除非有人在未来数百年内创造出合适的字来应对,否则此联基本无解。

 正当吴巨自得之时,却发现章邯一脸失落。

 "为何愁眉苦脸?"

 章邯耸耸肩:"见到这般精妙的对联却无解,难免有些惋惜。"

 吴巨笑着摇摇头:"并非全然无解,只是找不到完全契合的下联罢了。我知道一个虽不完美却有趣的答案。"

 "什么答案?"

 "深镇铁板烧。"

 章邯疑惑不解。

 吴巨听后大笑:"你若有空,可去找老于,请他打造一块铁板,到时便让你体验何为铁板烧。"

 章邯眨眨眼,转身去找老于了。

 结果当晚,吴巨被迫下厨做了道铁板烧,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

 "烟锁池塘柳"终究无解。

 不仅在秦朝,在流传至六国之后,依旧无人能解,传说还让不少诗人愁白了头。

 孔臻在无拘酒肆提到的“看偏旁”三字广为人知,许多人知晓这里曾有一位诗词造诣极高的高手。此事甚至逐渐成为都市传说,但三人的真实身份始终未被揭露。

 一段时间后,人们仍记得“烟锁池塘柳”,也知道这是吴巨出的题,但渐渐忘却了这题的由来。大家不再追寻吴巨的墨迹,而是单纯追求答案。

 这个对联如同逼乎上热度居高不下的话题,每年都有数百个回答,却鲜有正经的答案。

 后来,这副对联被誉为“迁古第一绝对”。

 “吴巨真是个奇人啊!”孔臻策马走在咸阳城的路上感叹,一路上都在重复这句话。

 回想初闻吴巨之名,是因为韩非将《水调歌头》抄录寄给他,当时他在齐国临淄。那时孔臻对这位新晋医家魁首有了初步印象。

 孔臻十分推崇吴巨创作的词,认为这是一种融合诗赋优点的新体裁,是未来诗词发展方向的体现。

 《水调歌头》《将进酒》《送友人》《凉州词》《夜雨寄北》《青玉案·元夕》……除最近得知的最后两首外,其余几首孔臻都能倒背如流。这些诗词如今在七国广为流传。

 听说荀师正在编纂《后诗》,并将收录吴巨的作品,表明七国主流诗人和文人对他的认可。

 “糟糕!算错了!”孔臻猛地拍腿。

 “怎么了?”两人疑惑地看着他,以为出了什么问题。

 “早知道吴巨如此博学多才,我应该亲自去见他,不该让韩非代表儒家去医家送礼。”孔臻懊悔不已。

 ……

 湘夫人摇头,松了口气,原来如此。

 “确实如此!”

 冉悟听后也有些惋惜,他同样对吴巨抱有敬意。

 当然,他们也只是随便说说罢了。即便韩非没有参与,他俩当时也有其他事务要处理,抽不开身前往岐山,注定会错过那次聚会。

 “恐怕这次也见不到吴巨了,有些可惜啊。”冉悟感慨。

 孔臻点头附和。

 他们此次入秦行动极为隐秘,绝不希望暴露身份,知晓他们行踪的人越少越好。

 单纯为了见一面倒没什么问题,守在吴府或城外的山庄就能做到,肯定也能见到真人。只是这样做的话,难免会被误会成跟踪狂。

 但这并非孔臻和冉悟所愿。

 他们期待的是能与吴巨促膝长谈,畅饮烈酒,探讨诗词之道,交流天下局势以及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才是他们的追求!

 然而这次入秦显然无法如愿。

 他们肩负更重要的使命,与吴巨论道之事只能暂时搁置。

 “说起湘夫人,当初你为何去岐山?莫非你早已知晓吴巨的才华,特意前去?”冉悟好奇地问。

 作为最神秘的学派之一,阴阳家鲜有人了解其内部情况,甚至同为百家之人对其也知之甚少。

 但孔臻和冉悟不同,他们深知湘夫人在阴阳家中的地位颇高。按照常理,她无需亲自出面参加这样的庆典。

 湘夫人听了冉悟的话,眼神微微波动。

 确实,她是主动请缨前往的。

 湘夫人摇了摇头,“不过是巧合罢了。”

 孔臻和冉悟接受了这个答案,随即陷入沉思。

 “到了。”

 湘夫人打破了沉默。

 三人勒住缰绳,停下马。

 一座气派的府邸映入眼帘。

 大门紧闭,门前的整洁表明这里刚刚被打扫过不久。

 “在咸阳期间,我们就住在这里吧。”湘夫人对孔臻和冉悟说道。

 这座宅邸是她精心挑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