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东厂(第2页)
这次,“东厂”开业的消息在咸阳引起轰动。
投机者蜂拥至吴家庄,参观这家名字古怪的新产业。
然而,尽管厂房气势恢宏,却找不到特别之处。
特别是牌匾上的“家猪”二字!
涉及猪,让许多商贾顿时没了兴趣。
从前也有不少人尝试开发猪肉价值,但均以失败告终。
渐渐地,也没人再关注这方面。
接连数日,东厂未传出新消息,人们快淡忘此事时,吴巨忽然发布声明。
他公开了东坡肉的秘方。
东坡肉,又称红烧肉,一直是结海楼的招牌菜,深受顾客欢迎。然而,这道菜背后一直有个谜团——到底用的是什么肉?
食客和厨师们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肉类,从常见的牛肉、羊肉到少见的马肉、驴肉,甚至鸡鸭鹅肉,但都无法还原那种独特的口感。
这次终于 ** 大白:“原来是猪肉!”
“我们最爱吃的东坡肉竟然是猪肉做的?”
“他们是如何去掉猪肉的腥味的呢?是不是用了特殊香料?”
结海楼的顾客对此议论纷纷。虽然大多数人对猪肉并无偏见,但猪肉特有的腥臊味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人们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出自那位神秘人物吴卿的手笔。有人联想到城外新开业的东厂,认为这两件事可能有关联。
果然不出所料!吴巨宣布东坡肉配方后不久,官方就发布了一项公告,大力推广猪肉养殖。
公告指出,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已经能够有效去除猪肉的腥臊味,并缩短猪的生长周期。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粮食产量,改善民生, ** 鼓励民众养猪,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
公告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细节让在场观众震惊不已。
【此技术除令猪失去繁殖能力外,暂未发现其他弊端,反而具备诸多优点:生长迅速——经处理的猪出栏时间仅为普通养殖猪的一半;无腥臊味——猪龄越小,异味去除越彻底;出肉率高——较普通养殖猪高出至少一半;易于饲养——处理后的猪性情温顺等。有意者可持身帖,将猪送往城外吴家庄东街的大秦家猪饲养与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见此消息,百姓们愈发好奇。
“照这样看来,猪的优势远超牛羊。”
“不能繁殖是一大缺陷,这不是成了单次交易了吗?”
“你真是顽固,只需保留优质公猪和母猪作为种猪即可,让这些猪专司繁育,岂不是源源不断有新猪供应?”
“而且还有另一好处,猪的繁殖速度比牛羊快得多,牛羊一胎最多两三只,而猪却能一次产七八只。”
“听你这么一说,养猪确实大有前景。”
“不过这个技术似乎有些残忍。”
秦国的富商们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青石茶庄内,富商们正品茗闲谈。
“这一回,猪肉定会摆脱廉价肉的标签。”
“那是自然!你知道吗?东坡肉菜谱发布后,去结海楼点这道菜的人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平时增加了三倍,由此可见,若无腥臊味,大众对猪肉还是相当认可的。”
众人对此话题饶有兴趣,但也有不少人为错失良机而捶胸顿足:
“我已经打听了,这事由吴巨发起,据说是他研发了这项技术并与官府合作,在城外吴家庄建起了养殖场,还在大规模收购猪和猪崽,显然他已经占据了这门生意的主导地位,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错过什么!这和秦盐之事毫无关系,这次官府与吴巨显然是要大家一起参与,共同推动家猪养殖的发展!”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商人翻了个白眼,他向来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着称:“我可没兴趣和你们闲聊,趁消息还没扩散,我要赶紧去买猪崽,否则等所有人都知道了,连买的机会都没了。”
说完,老商人起身离开,准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猪崽。
“没错!”受老商人启发,众人恍然大悟。谁说不能养猪?官府并未禁止啊!
想到养猪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商人们个个心动不已。
于是,他们放下茶杯,各自回家筹钱,开始四处收购猪崽。
咸阳买不到?
那就去关中找。
关中也找不到?
那就整个秦国甚至更远的地方!
小主,
原本无人关注的猪,突然成了抢手货。
第二 ** 章 处理
关于猪肉的消息在咸阳城乃至整个关中引起了轰动。
官府的公告一出,立刻有人带着自家的猪前往城外的东厂处理。
东厂门口,一个农民拉着小车,车上载着一头刚满月的小猪,跟随公告来到此地。
他叫杨德正,和儿子一起来的。
父子俩走在繁华整洁的街道上,看着两旁的高楼和工厂的招牌,觉得一切都新鲜无比。
“爹,这儿真不错。”儿子边走边说。
杨德正沉默不语,也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他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什么都感到新奇。
这片土地上,建筑从未停止,每天都有新楼或公共设施涌现。
吴巨为村庄规划了排水系统,增设了许多便利设施,甚至比咸阳城还完善。
“到了爹。”儿子提醒道。
父子二人抬头望去,只见前方大屋门楣上的牌匾写着“大秦家猪饲养与处理中心”。
“没错,就是这儿。”杨德正虽不识字,但凭形状辨认出和公文上的字体一致。
把运猪车停在门外后,杨德正径直走进去。大厅明亮宽敞,他稍作思索,走向一名接待员:“请问这里是做屠宰工作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