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变动(第2页)

 吴巨刚要开口,却被子楚拦住:“赏赐不涉及官职或爵位,只给钱。”

 吴巨略一沉思:“可以。”

 子楚满意地点头。

 “你发明精盐,推广新型猪肉,功不可没。两项功劳一起赏,今日寡人赏你万金!”子楚说道。

 “谢大王赏赐!”

 吴巨行礼后笑道:“以往难得见您这般慷慨。”

 子楚嘴角含笑:“还不是跟着你赚了不少钱,有了钱,自然底气足,出手也就大方了。”

 仅靠食盐一项,他就赚了不少,那是数百万贯的收入!

 吴巨笑了笑:“国家和大王有财是好事,不过这些钱就算了吧,我能否取五迁金?”

 子楚皱眉:“这怎么行?这两项功劳,寡人赏你万金都觉得不够。”

 吴巨思索片刻,说道:“那就这样,剩下的五迁金,大王替我换成土地,我想在吴家庄附近多购置几块地。”

 “好,寡人给你换几块地。”子楚满意地点点头,土地他并不缺,尤其是城外的土地,要多少有多少。

 三月来临,春分已至,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莫过于此时。此刻,长安城里绿意盎然,垂柳如烟似雾,繁花竞相绽放,农民们开始忙碌于田间,为新一年的春耕做准备。

 经过盐与肉之事,吴巨从子楚手中得到了五块地,使得吴家庄的规模扩大了不少,相当于城内两个坊的面积。其中有两块是荒地,这正合吴巨的心意,因为他正缺农田来种植作物。结海楼和粮油厂对各种作物的需求量很大,而他一直以来就偏爱自产自销的模式。

 如今的主要作物仍是稻黍稷麦菽,也就是五谷,再加上芝麻。稻指的是水稻,麦则是小麦,这两样自然不可或缺,无论是结海楼还是粮油厂、无拘酒肆都需要。黍是黄米,吴巨用得不多,因为后世已少见这种粮食,它不易消化。稷与水稻、小麦同属禾本科,形状类似,秦国地处西北,水稻种植较少,所以五谷中原本没有稻,现在稷反而成了主流作物。菽是大豆,用于制作大豆油、酱油及各类豆制品。芝麻可以用来炒菜、制香油,也可直接食用。

 站在田边,吴巨感叹道:“这么好的良田闲置下来太浪费了。”他虽不擅长种地,但也想试试在这两块地上种些东西。算起来,这两块地加起来还不到一顷,恐怕连咸阳所需作物的三分之一都无法供应,但这并非他的目标。吴巨只是想为自家提供足够的食材,毕竟他也想在打了一辈子仗后好好享受生活。

 阳光不算强烈,微风拂面,让人感觉十分舒适。田间劳作的农民们挥汗如雨。若是换了别人听说吴巨要在城外开垦农田,定会抱怨不已。毕竟咸阳作为都城,土地极为宝贵,即便符合城外和荒地的条件,价格依然不菲。

 吴巨自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并不担心。他的财富足以支持他在城内外都进行耕种,更何况这些土地本就是子楚赠予的,无需花费自己的积蓄。

 他计划在这片田地上种植稻麦、大豆和芝麻。由于小麦的种植季节未到,因此先播种稻谷。而大豆因其广泛的用途,如制作大豆油和酱油,以及芝麻用于提取香油,都是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所以也被列入种植计划。

 此外,吴巨还想尝试一种新的作物——高粱。虽然高粱在市面上已很常见,但多数人并未给予足够重视,通常将其视为杂草或仅作为牲畜饲料。然而,高粱适应性强,既能抗旱又能耐涝,且食用方式多样,实在不应被忽视。三月中旬正是种植高粱的最佳时节。

 吴巨站在田埂上,手下递给他一篓刚采摘下来的高粱种子。尽管这批高粱看起来与现代所见略有不同,但整体差异不大。为了确认其品质,他抓起一把仔细嗅了嗅,随后让助手取少量去脱壳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片刻后,脱壳完成的高粱被送回来,吴巨便赶回庄内开始煮粥实验。他尝了一口,发现味道与记忆中的类似,稍显苦涩但尚可接受。于是决定着手准备试种。

 他询问手下是否有人懂得如何培育幼苗,对方表示对于常见的作物他们还算熟练,但对于高粱却毫无经验,担心无法胜任。吴巨沉思片刻后轻声说道:“看来得找些可靠的免费帮手才行。”

 半小时后,一辆马车缓缓停在山庄门前,祁农从车上跃下,示意守门的仆人将车安置妥当,随后快步走进门内:"老吴,找我啥好事呢?"

 吴巨笑眯眯地看着这位随叫随到的免费帮手:"听说祁大人出身农家,在农事上很有经验,所以特意请你来指点一下工作。"

 祁农听完喜上眉梢,连连摆手:"低调低调。"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上掩饰不住得意。

 祁农开心过后,直奔主题:"找我什么事?"

 他本在府中晒太阳,忽然被吴巨的手下带着令牌来访,说请他到城外山庄商议要事。祁农一听是城外,立刻猜到吴巨又在搞什么新花样,说不定又是像盐、猪肉那样的利国项目,于是赶紧赶了过来。

 吴巨也不兜圈子,拿起装着高粱谷粒的筐:"看看这个。"

 "高粱?"祁农脱口而出。

 吴巨惊讶:"你知道这是高粱?"

 祁农翻了个白眼,刚刚还说自己在农家地位重要呢,知道高粱算啥难事?

 所谓高粱,就是蜀黍,不是那个喜欢钱的钱钱蜀黍,这个名字是宋元明时期才有的,如今还没流行开来,因为高粱外形像五谷中的黍,而蜀地被认为是它的起源地。

 "你拿这东西做什么?"祁农问。

 "种。"吴巨只回了一个字。

 祁农瞪大眼睛,想起子楚曾赐给吴巨几块地,前两天他还提到要用来种植谷物和蔬果,开玩笑让祁农这个治粟内史来指导一下。

 "你是认真的?这可不是随便拿来吃的,我都没见过有人吃这个,巴蜀和楚地都是用来喂马的。"祁农严肃地说。

 "当然认真,谁规定这东西不能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吴巨招手示意他跟上,两人往里走。

 吴巨带他坐下,端来一碗杂粮粥:"这是我做的,里面加了高粱,尝尝看。"

 “你管这高粱叫高粱啊。”祁农笑着说。

 吴巨对此并无异议,他知道各地称呼不同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楚国有些人就叫它芦粟,而且他和吴巨一个是从事农业,一个是行医,原本就不是同一领域的人,对同一种植物起不同的名字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