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科举制(第2页)

 “然而它比科举制更为完善。”吴巨强调。

 子楚眉头紧锁:“说说你的看法。”

 吴巨从旁边茶盘上取来三个杯子排列成行,指着它们逐一说道:

 “举荐制、世卿世禄制,科举制,义务教育。”

 “我认为它们是发展的阶段,也是我们必须走过的三个关键节点。”

 “推行科举制,意在 ** 举荐制和世卿世禄制,目的是从民间选拔人才,为国家储备有用之才。不过,大王,您是否认为民间真的存在这样的人才?”吴巨问道。

 “……”

 子楚顿时哑口无言。

 真的有吗?

 答案是没有!

 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如此。

 吴巨这一问使子楚豁然开朗。

 对于当前的七国而言,科举制并非完美。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但民间真有这么多高手吗?

 百姓大多愚昧,六成以上不识字,识字的人中又有六成仅能书写自己的名字等极少数文字。

 科举制的核心在于从民间选拔人才,若民间无人可选,科举便无从谈起。吴巨拿起第一个茶杯倒扣,说道:“若要推行科举,首先需打破贵族壁垒,解除知识封锁,让普通百姓也能获取学习的机会。唯有如此,国家才能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科举提供基础。”

 子楚听后恍然大悟。

 “那么,为何你认为义务教育优于科举制?”子楚急忙追问。

 “科举制虽能选拔人才,却仍可能被贵族操控,而义务教育更具开创性,意在彻底改变社会结构。若人人都能接受相同的教育,贵族身份岂非不复存在?”吴巨反问道。

 子楚思索片刻:“若是这样,贵族难以保持其特权,平民亦可通过努力达到与贵族同等的地位,久而久之,世袭制度便会消失。”

 “正是如此,科举制旨在削弱贵族势力,而义务教育则从根本上消除了贵族存在的根基。”吴巨点头肯定。

 “义务教育更为彻底,因此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吴巨心中有些复杂。

 “如果让您设计科举考试的内容,您会考虑哪些科目?”吴巨继续发问。

 “这还用思考吗?当然要考礼、乐、射、御、书、数。”子楚脱口而出。

 礼、乐、射、御、书、数即为古代君子六艺,相当于现代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

 吴巨摊手道:“您是否想过这些科目最终会塑造出怎样的人才?”

 不等子楚回答,吴巨举起两根手指:“无非文官或武将,简单地说,只有文官。”

 为何不提武将?历史上武举制度形同虚设,鲜有武状元能飞黄腾达、身居高位或建功立业。吴巨思来想去,只想起唐代名将郭子仪。

 “朝廷固然需要文官,但大王认为,单靠文 ** 撑起一个国家吗?”吴巨问道。

 “当然不行。”子楚毫不犹豫地说:“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吴巨点头道:“若仅有文官,社会发展必然停滞。您总不能指望每个文官都是全才吧?”

 “你可算一个例外。”子楚笑道。

 吴巨咧嘴一笑:“我算不上多数。”

 他接着说道:“你该看过那本书了,孩童入学后,经历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最后进入大学深造专业技能,从而成为各类人才,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贡献,这是义务教育的优势所在。”

 子楚点头表示理解。

 经吴巨一席话,子楚心中已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

 “义务教育已是最高形式了吗?之上是否还有更优方案?”子楚急切地追问。

 吴巨松了口气,摇头道:“我不清楚,不过有人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即便路有新目标,我们也得先迈过义务教育这一步。”

 子楚认同地点点头。

 “既然有这般良策,为何寡人却难以施行?”子楚皱眉道。

 吴巨笑了笑:“不过是打破知识垄断,让百姓都能读得起书罢了。”

 “就这么简单?”子楚苦笑着摇头,“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吴巨翻开那本子,纸页沙沙作响,说道:“大王若有此决心,我定能实现。纸张不正是 ** 难题的关键吗?”

 子楚眸光微动。

 此言甚是有理!

 纸张的便利显而易见,一旦广泛普及,竹简与丝帛终将被淘汰。纸张成本低廉且易于书写,这意味着书籍能够大量复制,数量增加后还将进入民间,这不是将知识传播给大众的最佳方式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依你看,若任由天下自然发展,多久才能推行科举制?”子楚问道。

 “五百年。”吴巨答道。

 “若推广纸张,让百姓也能获取知识呢?”

 “最快五年可普及全国,仅限秦国的话,三年足够。”吴巨回答。

 子楚点点头,陷入深思。

 “单靠纸张恐怕还不够吧。”子楚又问。

 “既然臣敢说,就一定有十足把握。我的手中不仅仅有纸张这一项利器。”吴巨微笑道。

 光有纸张远远不够,但如果再加上印刷术呢?

 “看来你对科举制信心满满啊。”子楚说道。

 “若实施科举制,不出十年,朝廷人才辈出,天下寒门学子皆能欢喜。再进一步推行义务教育,不出十年,人人都能识字,朗朗书声传遍神州大地。”吴巨说道。

 “真是令人向往的美好愿景啊!”

 子楚感叹不已,他扶着凭几站起,走到殿门口,背着手望向外面的宫阙与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