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科举制(第3页)

 “你真的认为自己能实现这一切吗?”

 “谦虚地说,这是人的努力;不谦虚地说,一定可以做到。”

 “臣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商鞅那样的人物,就看大王是否愿意效仿秦孝公了!”吴巨说道。

 “商鞅变法……”子楚目光坚定。

 商鞅变法的成功离不开商鞅和秦孝公的共同努力,如果没有秦孝公始终如一的支持以及赋予商鞅极大的权力,变法不可能取得如此显着的成效。

 同样的道理,在这场变革中,吴巨与子楚必须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否则难以成功。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秦国因变法而兴盛,既然已有这样的计划,那么寡人必定要实行!”子楚说道。

 “大王英明!”吴巨立即起身拱手。

 子楚此刻充满雄心壮志,恨不得立刻在朝会上宣读这份奏章,让群臣照此执行。但他明白这并不现实,时机、条件和人心还未成熟。

 他转头问:“具体计划是什么?”

 计划?

 吴巨摸了摸鼻子。

 他哪有什么计划。

 前世他从未研究过这些,如今只能摸索前行。

 不过大致步骤已经确定:

 首先打破知识封锁,接着推行科举制,最后废除科举制,实施义务教育。

 “先等纸张正式上市,这段时间,大王也可深入思考其中细节。”吴巨将奏章递给子楚。

 子楚点头同意:“可以,正好我也一时难以决断,三思而后行总是稳妥的,特别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虽全面,但也益处显着。”吴巨补充道,“除了消除世家贵族势力、培养多样化人才外,还有一项优势。”

 “什么优势?”子楚追问。

 吴巨清了清嗓子说道:“大王设想一下,若将来秦国所有孩子都能读书,拥有美好未来,而这一切都由您提供,他们会否感恩于您?”

 子楚目光一亮。

 “再看我列出的课程中包含思想品德教育,从小灌输忠君爱国的理念,诸如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久而久之,还会有人违法作乱吗?或许完全杜绝不太可能,但数量上必然大幅减少。”吴巨分析道。

 子楚咽了咽唾沫,显然对此颇为动心。

 吴巨的话类似儒家治国理念,但他胜在务实,所言皆有可能实现的情况。

 “科举制已定,只是这义务教育……”吴巨尚未说完就被子楚打断。

 子楚终究未被吴巨说服,或者说是财力让他保持理智。

 “全国建校招生,这样做怕是会让秦廷财政耗尽。”子楚直言。

 “我们可以尝试搞个试点版,在几个地方逐步推行。”吴巨摊手提议道。

 “这是什么概念?”子楚问道。

 “先从咸阳开始,然后扩展到整个京畿,接着是秦国的发达地区,最后覆盖整个秦国,乃至未来整个天下!”

 听吴巨这么一说,子楚立刻明白了。

 但他仍有些犹豫。

 “让我再考虑一下。”他说。

 吴巨点头表示理解。

 如此重大的决策,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出显然不够谨慎,而且他自己对青囊学宫的事情也尚未完全理清。

 二人继续讨论了其他两个问题,随着了解加深,子楚越发感受到科举制和义务教育的优越性。

 同时,他也意识到吴巨的才华非凡,于是感叹道:“吴巨,你确实具备辅佐国家的能力。称你为秦国的中流砥柱也不为过。把你引入秦国,是我做过的最明智、性价比最高的决定之一。”

 想起当初在岐山,自己只花了一个五大夫的爵位和一个医署卿的职位就将他招入麾下,子楚不禁笑了。

 不对,其实当时连爵位都没用到。

 那笔钱是吕不韦出的。

 子楚看着吴巨,继续说道:“只要你不是那么懒散,多提交一些类似的奏章,多推出些像秦盐这样有益的东西,我的秦国可能会迎来更大的繁荣。”

 “咳咳。”吴巨转移话题:“我们还是谈谈科举的事吧。”

 小主,

 君臣二人交谈了近半个时辰,喝了好几壶茶,去了七八趟厕所,直到傍晚,子楚才满意地让吴巨离去。

 “在正式决定之前,这份奏章最好别给别人看。”吴巨提醒。

 “放心,我会把握分寸。”子楚点头答应。

 “我走了。”

 吴巨挥挥手,坐上马车离开了王宫。

 清晨,吴巨写完新的一章《西游记》,放下笔,站起来伸了个懒腰。

 昨天所有的事务都已安排妥当,今天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当然,其他人未必都能这么惬意。

 城外老陈负责的施工队已开始作业,计划在吴家庄修建一座大型青囊学宫。恰好吴巨因献床弩获得百顷良田,其中一部分将用于学宫建设。

 于先生忙于麃公等人的事务一整个下午,刚能休息,清晨又被叫去军营继续研究床弩。他全心投入此事,但也没忘掉吴巨交托的秘密任务。

 至于子楚,昨夜辗转反侧,细读半宿才从字里行间读出“变法”二字。

 ……

 《西游记》经吴巨努力已进展到第三十七回。按时间推算,也该到了关键时刻。

 吴巨翻开日历查看,清明已过,明前茶应已准备好。

 “来人!”吴巨唤道。

 仆人迅速赶来。

 “去请青石茶庄的老夏来一趟。”吴巨吩咐。

 “好的。”

 片刻后,老夏来到吴府。

 入座后,吴巨问道:“明前茶准备得怎样?陈荼跟你提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