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造纸厂的建造计划(第2页)
“是。”二人齐声应道。
吴巨让沈舫在马车内稍作等待,随后在高德全的带领下查看了整个工地。
一圈巡视下来,吴巨颇为满意。
“大概多久能完工?”吴巨询问。
“三个月内应该可以完成。”高德全给出了一个较为保守的时间。
吴巨点头,拍拍高德全的肩膀:“好好干。”
“一定不负您的期待。”高德全承诺道。
吴巨随即离开工地。
来到工地外的马车旁,他对沈舫说道:“你可以休息了。”
沈舫喜出望外。
“不过一周内要把造纸厂的计划书送到吴府,之后才能真正休假。”吴巨补充道。
沈舫顿时泄了气。
吴巨同样拍了拍他的肩,送上了同样的鼓励:
“好好干。”
吴巨再次回到府中,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长舒一口气。
他陷入沉思。
既然要卖纸,那么毛笔自然也得卖。自古以来,纸笔就是一对。
毛笔制作工艺简单,咸阳城已有人开始模仿,但质量粗糙,远不及吴巨的手艺,而且尚未形成规模,只是零星尝试。
这些人不足为虑,他们无法与吴巨竞争。
既然文房四宝里的纸和笔都有了,那墨和砚要不要也涉足?笔洗、笔筒、笔架、镇纸、墨床、印泥之类的要不要一起做?
哎呀!
吴巨顿时头疼起来。
这些文具种类繁多,至少有几十种,一点也不比茶具少!
经过深思熟虑,吴巨决定暂时搁置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俗话说得好,“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如果要把所有文具都弄出来,光是组建团队就需要几十支队伍,想想就觉得不切实际。
或许可以挑选几个比较重要的项目,或者先制作一些简单的出来。
就这样决定了。
吴巨叫来了张管家,让他把手中暂时闲置的店铺地契拿过来。
没过多久,张管家便带来了一叠两指厚的地契。
这些地契来源各异,有的是吴巨之前购买却未使用的,有的则是别人为了感谢他的帮助而赠送的,比如请他帮忙治病后送上的谢礼,总之数量繁多,甚至多到他自己都记不太清了。
翻阅完这一叠地契后,吴巨从中挑出了三张连号的。
不对,应该是相邻的。
“派人将这三家店铺打通并重新装修。”吴巨将这三张地契递给张管家,同时又递给他另一摞。
“好的!装修风格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张管家问道。
“尽量做得古色古香一些,记得装上玻璃窗户。”吴巨回答道。
毕竟这是战国时期,房屋大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稍微好一点的是砖木混合,差一些的就是土木混合,但如果安装了玻璃窗户,整体档次立刻就能提升好几个层次。
改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就像结海楼的雅间因为装了落地窗,现在成了顶级的高档场所,有些客人专门为了这几扇玻璃窗而来。
张管家刚准备离开,吴巨却又喊住了他:“等等,回来。”
张管家返回。
“再搜集一些现成的铅块……顺便买一座铅矿,再找一百多个雕刻工匠。”吴巨挥挥手说道。
“铅矿?雕刻工匠?这个应该不难找,我派人去打听一下,现成的铅块……主人需要多少?”张管家问道。
“先准备一千斤吧!”吴巨挥挥手说道。
他收集铅是为了发展一项与造纸术齐名的伟大技术。
没错!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将一个个汉字雕刻在块状物上,再通过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句子和段落,最后蘸上墨水印制在纸上。
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称作泥活字,后来又出现了木、铜、锡、铁活字,但铅活字效果最佳,现代已发展为铅合金活字。
吴巨虽对铅的重量无具体概念,但他估算,两千年后的汉字数量以万计,《说文解字》收录三千五百多个字,战国时期汉字数量或许达八千,常用字至少也有三千。想到这里,他觉得一迁斤铅似乎不够。
罢了,他已决定购买一处铅矿。舒了一口气后,吴巨回到房间,铺开信纸,研墨备笔,开始回复信件。首先当然是写给荀子。
荀子的来信用的是绢帛,而吴巨选择了信纸。“多谢前辈关心,晚辈近来一切安好。我暂未出售纸张,因我认为造纸术尚需完善,一直在命人研究改进,尚未正式投产。接到您的信后,我考虑再三,认为时机已到,现已着手生产,相信您不久便能在楚国见到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于纸价高昂的说法,纯属误传。纸价高仅因产量低,市面上供应不足,导致稀缺难求。纸由草木制成,成本不高,士人和普通百姓都能负担得起。我将努力让更多人买得起纸,读得起书。”
写完后,吴巨满意地点点头。沉思片刻,他又补充了一句:“纸张无疑是撰写文章的最佳选择。知您正在编纂《后诗》,特附上几张纸供您使用,以上。”
犹豫了一下,吴巨决定暂时不提印刷术之事。虽然他有意在荀子完成着作后帮助其印制《后诗》,但印刷术的重要性不亚于造纸术,不宜在信中提及。
若有机会,他希望能去楚国兰陵亲自拜会荀子,不仅是出于多年神交之情,也是为了完成统一儒家的理想。最后,他在信末盖上了自己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