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印刷

 众多重要人物监督下,工匠们进步飞速。为确保无误,吴巨特意设计了练习题,让他们标注标点符号,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吴巨计划编纂一本关于标点符号的工具书,收录各类复杂句子中标点的正确用法,以供参考。这项工作并不复杂,几天内即可完成。

 短短片刻工夫,标点符号的字模已全部准备妥当。由于其结构简单,制作速度极快。

 接着,子楚下令大量印刷《劝学诗》两首和《冬夜读书示子聿》,目的是向全国推广,鼓励寒门学子勤学苦读。

 当然,吴巨没有告诉子楚《冬夜读书示子聿》的真实名称,以免引起怀疑,而是称其为《劝学诗》之三。

 印刷机运转时,字模板敲击纸张,声音清脆有节奏。

 只需轻按操作,白纸上便显现出清晰的墨迹。

 不过一会儿工夫,三张劝学诗便成功印刷完毕。

 子楚望着堆积如山的纸张,激动不已。

 有了活字印刷术,还担心书籍短缺吗?

 三迁遍的手抄任务繁重,但对印刷机而言不过是简单操作。吴巨趁印诗的间隙,让人从家中取来了《伤寒杂病论》的书稿,这是他首次尝试用活字印刷术出版的作品。

 此前在岐山时,他与苏长老等人商议过,计划以《伤寒杂病论》作为教材。如今活字印刷术已成功研发,是时候开始印刷此书了。他向子楚说明此事,子楚欣然同意。毕竟活字印刷术是吴巨的发明,他自然支持。

 子楚好奇地问:“这是谁写的?寡人从未见过。”

 吴巨挠头笑道:“是我自己写的。”

 虽然内心抱歉,但子楚以为这只是吴巨的谦逊之词。

 得知是吴巨所着,子楚更加支持。他询问书的内容,吴巨解释道:“这书名为《伤寒杂病论》,专注于研究伤寒类疾病。”子楚听后深感钦佩。

 “书中全是治伤寒的方法吗?”子楚追问。

 吴巨补充道:“还包括其他类似病症及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年初的大疫让秦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人口、生产、军事等多方面均受影响。为避免重蹈覆辙,子楚决心全力推广医学知识。

 “立即开工印刷!先印一万本!”子楚将书稿交给工匠,下令迅速行动。然而,吴巨提醒道:“五迁本即可,印太多短期内无法消化,不如分批进行。”他还要求先出一份样书供检查。

 工匠点头应允,很快送来印刷完成的版面。

 整本书尚未完成,只送来了封面、扉页及第一页的内容。吴巨指出几处需改进之处,经过多次修订后,最终效果让两人颇为满意。

 "就按这个版本进行印刷吧!"吴巨说道。

 "好!"

 ……

 监督了一段时间后,吴巨与子楚回到城中。到达吴府时,吴巨邀请子楚进入水榭,并以硝石制作了一些冷饮。

 二人躺在竹椅上品尝冷饮,感觉十分惬意,同时长舒了一口气。

 "活字印刷术终于完成,这项计划总算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子楚感慨道。

 吴巨点头:"真期待能看到用纸印制的书籍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盛况。"

 然而,他随即语气一转:"大王对科举制的想法进展如何?"

 子楚苦笑道:"目前还没有思路。"

 "必须抓紧时间!"吴巨严肃地说:"相比活字印刷术,推行科举制的难度更大!"

 "你有何建议?"子楚转向吴巨。

 "活字印刷术一旦成功,必定畅销,贵族和世家也不会阻碍书籍传播,关键还是要看大王的态度!"

 吴巨正色道:"科举制触及的是他们的根本利益,动摇的是他们的根基!"

 子楚点头,已经能想象出那些世家贵族的反应,这也正是他感到棘手的原因。

 推行科举制必将损害世家贵族的利益,世卿世禄的优势将被打破。

 这样做,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我打算成立小组商讨科举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你有什么人选推荐吗?"子楚问道。

 这是要组建一个临时内阁啊!

 吴巨吃了一惊,刚要开口,却听见子楚补充道:"你和吕不韦就不用提了。"

 吴巨露出苦笑。

 看来如果他想偷懒,子楚可能会直接把内阁设在他家。

 不过,科举制本就是他向子楚提议的,他又怎能在这件事上敷衍呢?

 商讨推行科举制的相关事宜……

 这无异于在谈论变法之事。

 此事若成,参与者需符合两个标准:

 其一,必须忠诚,这将排除外戚势力,如韩国、魏国、楚国的朝臣,他们难以参与其中;

 其二,需才华横溢,这一点毋庸置疑。

 “焦樵先生,他出身法家,法家擅长改革变法,若论变法,他定有许多见解。”吴巨说道。

 子楚点头表示赞同。

 “嬴励老先生,听说他曾亲历昭襄王驱逐四贵之事,或许他能提供独特的看法。”

 子楚再次点头。

 吴巨沉思片刻后继续说道:“李斯,一方面,他虽半属法家,但他的老师荀子乃着名的儒家学者,却对法家理论有深刻研究,李斯承袭了荀子的思想,我认为他提出的建议会很有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子楚轻轻点头。

 “再者,”吴巨补充道,“李斯出身儒家,大王应当记得开创私学的是谁吧?”

 “孔子!”

 子楚毫不犹豫地回答。孔子并非首创私学之人,但他创立的私学规模空前,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李斯确实是可堪重用的人才,自他任职奏谳掾以来,子楚便对其格外留意。他在审理案件时展现出独特的洞察力,甚至指出了几处律法中的不足或不当之处,这让焦樵十分赏识这位后辈。

 子楚最初就考虑让李斯接替即将退休的左监之职,他也多次征询现任左监的意见,后者对李斯的支持毫无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