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印刷(第2页)
嗯……李斯的位置确实该提升一下了。
子楚心中如此想,却没有将此话出口。
“还有呢?”他追问。
吴巨笑道:“其次,李斯出身正宗儒家,大王应该记得孔子开创私学的事迹吧?”
子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领悟了吴巨的意图:“私学或许与科举制和义务教育有些关联,儒家学者想必会有独特的见解。”
“正是如此。”吴巨点头赞同。
“李斯可以做到。”子楚微微点头。
吴巨点头回应,陷入沉思。
君臣二人边享用冷饮,边随意交谈,享受着夏日的闲适时光。
次日,吴巨让人送来一箱硝石粉末至王宫,并亲自演示了如何点水成冰。
子楚惊叹:“此奇技足以震撼寡人一年。”
大量冰块被制作出来,分发至各宫各殿。
这种稀缺资源连大王都需节俭使用,如今却能让每位夫人和公子分得一份,王宫内顿时洋溢着喜悦氛围。
甚至因产量过多,冰若不及时食用便会融化,连附近的宦官宫女也分到了一些。
“师父,这些冰是如何制成的呢?”前来蹭冰吃的成蛟好奇地问。
“咳咳!”子楚清了清嗓子。
成蛟意识到自己可能问了不该问的问题,赶紧低下头。
“这叫……”子楚努力回想吴巨的说法后,认真地说:“商业机密!”
吴巨听罢笑了起来。
“难道我说错了吗?”子楚疑惑。
“没错,大王说得对。不过这原理简单,并非什么重大秘密。”吴巨向成蛟解释了硝石溶于水吸热的原理。
成蛟听完,表情与初次听闻此理论的子楚一样迷茫。
“看来得找个时间教你们物理化学知识了,义务教育迫在眉睫啊!”吴巨拍了拍额头。
之后,吕府、蒙府、王府及咸阳城的权贵均收到吴巨的赠礼。
见到那些大块冰块、冰棍和冰沙时,他们无不惊愕。
出手真是阔绰!
不过,吴巨虽赠送冰品,但这些并非无偿。
将这些冰赠送出去,很快就会口口相传,短短几天便能让整个城市议论纷纷,不仅省下了广告费,还增进了感情,让这些朝臣对吴巨心存感激。
……
分开叙述两件事。第三天,子楚的“临时内阁”已基本准备就绪。
“您的好友子楚创建了一个群聊。”
“吴巨通过好友邀请进入群聊。”
“吕不韦通过好友邀请进入群聊。”
“焦樵通过好友邀请进入群聊。”
“李斯通过好友邀请进入群聊。”
“蒙毅通过好友邀请进入群聊。”
“……”
子楚:“今日召集各位前来,是为了商讨推行科举制的事宜,闲话少叙,我们直接开始。”
焦樵:“等等!科举制是什么?”
嬴励:“我不懂。”
李斯:“不懂+1!”
这些被邀请进群的官员一脸茫然。
大家不约而同看向吕不韦。
吕不韦:“别看我,我对这个了解也不多……”
最后经过一番争论,吴巨站出来详细解释了科举制:“简单来说,科举制是通过考试从民间选拔官员……”
讲解之后,在场的官员们情绪发生了变化。
震惊、严肃、紧张、深思、兴奋……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次秘密会议的重要意义。
“太有震撼力了!”焦樵忍不住说道。
“真够大胆的……”祁农低声说道。
最紧张的要数李斯,他仔细观察着其他人的表情。
自从进入章台宫,他就意识到事情有些异常。
在场都是三公九卿级别的大人物,而他连决策层都算不上。
直到听到吴巨讲述科举制的意义,他才明白为何被召来——变革旧制,创新求变,这正是法家擅长的领域。
但他下意识觉得这可能是个陷阱,作为一位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儒家 ** ,他明白这是一场变革,一场直指旧贵族核心利益的变革!
紧张之余,他又感到兴奋。
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这些风险似乎不会落到身为在场官员中职位和爵位最低的他头上。更何况,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这不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吗?
每天审理案件,不知要多久才能升一级,但参与这样的国家大事完全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斯瞥了吴巨一眼,今天的会议由子楚和吴巨主导,连吕不韦的地位都稍逊一筹。李斯推测,让自己加入这次讨论应该是吴巨的提议。
吴卿对我确实不错啊!李斯暗自感慨。
一番思索后,李斯也和其他人一样陷入深思。
章台宫沉寂片刻,随后被侍女往冰鉴里加冰时发出的哗哗声打破。
"各位爱卿有什么建议,请直言无妨。"子楚微笑着说道。
"这项措施肯定要推行,它可以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意义重大!"吕不韦率先发表看法。
"没错!"
"这将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为寒门提供新的上升途径。"
"昔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跃居七国之首。现在有了这样的构想,我们当然不会落后。"
众人点头赞同。
"上次寒门有上升通道,是商鞅的军功爵位制,但军功爵位制主要针对军队,需经激烈战斗才能获得晋升,而今吴卿提出的科举制,让普通读书人也能找到上升之路,文武兼备,实在是功德无量啊!"嬴励捋须笑道。
吴巨一愣,他本想借这位宗室出身的老者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只是随口提到他见证了驱逐四贵的过程,没想到他竟然说得头头是道。
"您过奖了!"吴巨笑了笑。
"我还是想知道,吴卿对科举制是否有更详细的规划?如何选拔?如何考核?考核内容又是什么?"焦樵皱眉询问。
吴巨点头道:“这自然没有问题。科举旨在从民间选拔贤才,只要自信有能力者皆可报名。流程分为县试、郡试及殿试。县试于县内进行,郡试于郡内开展,殿试则在咸阳举办,由大王亲自评定。通过逐级筛选,依据成绩高低划分等级与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