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印刷(第3页)

 关于考试内容,目前初步确定以六艺为核心,包括礼、乐、书、数、射、御,尤其注重‘书’这一科目的考察,因目标群体多为文官。至于其他具体科目,暂未明确,无需急于定夺。

 每题均设分数,答对加分,答错减分,总分达标者晋级,反之淘汰。这是我目前的想法。”

 焦樵放下最后疑虑,这套规划已相当完备,足以证明对方深思熟虑。

 殿内众人亦相继点头,对吴巨的设想表示赞赏。

 待焦樵略作示意后,吴巨环视众人问:“诸位既认同,那么还有谁持异议?”

 无人回应。

 推行科举制的优势显而易见,势在必行。

 子楚轻敲桌面:“那我们继续讨论如何实施。”

 “必须稳扎稳打,切忌冒进。”

 “否则定会引发依赖举荐制和世卿世禄制的贵族强烈反对。”

 殿内议论纷纷,虽各抒己见,但核心仍集中在逐步推进上。

 毕竟变法最大的挑战在于应对旧势力,此时谨慎尤为重要。

 子楚沉吟片刻:“该如何着手呢?”

 众人陷入沉思。

 忽闻一人低声开口:“臣有一建议。”

 声音虽轻,却成功吸引全场目光。

 子楚微笑:“李卿请讲,此会正是集思广益。”

 李斯点头,微拱双手,随即说道:“臣正在思考,一方面我们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需要更多实践,若贸然扩大规模,恐怕隐患不少。”

 子楚深表认同,缓缓念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好诗句!”

 “大王才华横溢!”

 众臣齐声赞叹。

 “哈哈,这并非寡人之作,是吴巨前日所作,寡人只是觉得契合此刻情境,便借用一下。”子楚笑着解释。

 之前沉默的朝臣露出幸灾乐祸之色,显然有人拍马失策。

 吴巨轻笑未语。

 “接着说。”子楚示意李斯继续。

 李斯点头续道:“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贵族阶层的情绪。”

 “因此,臣建议举办一场小范围的科举,限定在咸阳举行。”

 此话一出,众人目光稍亮。

 “此计甚佳。”吕不韦微笑道,“三川郡刚设立,为避免叛乱等麻烦,我们暂未启用韩人、魏人或周人出任中高层职位,而是从京畿外派大量官员。如今正好借此机会招揽贤才。”

 不愧是老谋深算之人,转瞬之间便找到合理借口。

 众人暗自心惊。

 子楚与吴巨连连点头,认为此法切实可行。

 李斯见众人认可,胆气渐壮:“吕相所言极是。另外,臣还注意到一点,当前平民百姓难以承担读书费用,识字者寥寥无几,贸然实施科举恐难奏效。”

 “确实如此,若民间缺乏可选之才,科举又有何意义……”众臣听后顿感压力。

 李斯见吴巨表情变化,心中忐忑:“吴卿,臣所言是否有误?”

 “并无差错。只是此问题我和大王早已考虑,并已有应对之策。”

 吴巨笑着说,他之所以笑是因为他很欣赏李斯。这小子心思缜密,若非他及时提醒,恐怕所有人都会被误导。

 众人惊讶地看向他。

 子楚见状,站起身来,从桌上拿起两本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两本书封面为青色,上面写着《伤寒杂病论》五个大字,下方标注“吴巨着”,最底下还有“大秦出版社”的字样,整体设计简洁大方。

 “想必大家都对吴巨制作的纸有所了解,并且也使用过吧?”子楚问道。

 “那是自然!”众人点头。如今秦国高层已普遍采用纸张代替传统的竹简和绢帛,要不是吴巨迟迟未对外出售,竹帛早已被淘汰。

 “这就是他用纸制作的书籍,大家看看。”子楚递出书。

 众人传阅后发表看法。

 “这纸触感真好。”

 “《伤寒杂病论》是医学书?专门研究伤寒的?看来自从上次大疫之后,吴卿决心彻底解决伤寒问题。”

 尽管众人议论纷纷,但都没说到重点。

 最后两本书到了蒙毅手中。他查看一番后,发现前面的人都已提到,便仔细观察书页。

 “这两本书的字体不是手写的。”蒙毅疑惑地说。

 他低声自语:“而且字迹完全相同。”

 子楚和吴巨相视一笑,蒙毅果然发现了关键。

 众人仔细端详后纷纷附和。

 见群臣疑惑,子楚才开口。

 “没错!这是吴巨的新发明——印刷术。结合纸张,可以大量复制书籍,蒙毅手中的两本就出自同一批。”子楚解释道。

 “有了印刷术,几天内就能印出上千本书。”吴巨补充。

 “什么?!”

 “这……这……”群臣震惊得难以言语。

 “这样一来,书籍价格骤降,百姓能买得起书,自学成才也不再是奢望,民间人才辈出,科举制度便指日可待?”祁农声音微颤。

 吴巨与子楚同时点头。

 群臣深吸一口气。

 “这简直是一步妙棋!”赢励嘴唇哆嗦许久。

 原以为吴巨和子楚未曾料及此点,谁曾想他们不仅预见到了,还找到了完美的解决之道。

 听子楚与吴巨的语气,似乎不愿让群臣对此印刷术了解更深。然而,仅凭几日便能产出千册的数据来看,秦国欲在民间培育大批人才,不过是时日问题。

 果然是大手笔!

 真正的鸿图之举!

 群臣依依不舍地将《伤寒杂病论》归还给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