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毫无用处(第3页)
首日营收对比大秦粮油店、无拘酒肆、青石茶庄等产业,大秦书斋稳居第二。
这份成绩分量十足。
还有与十几个部门签署的供应协议,吴巨今天签下十三份,总计八十万贯,这笔收入同样不可小觑,且为长期合作。
咸阳城作为秦国核心,部门众多,仅这十三个大部门还不算完,至少还有上百个。即便部分归这些大部门管辖,仍有未签约的。
中午,子楚明确表示:“今后秦国各部门将逐步停止使用竹简,改用纸张!”
子楚发布的命令着重指出了纸张应用的六大优势,要求大家认清新趋势、适应新要求,明确工作的核心点和关键环节,推动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项命令为吴巨拓展纸张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明天把其他几家店铺的营收数据送来时,记得先交给我看看。”吴巨对曾未央吩咐道。
“明白!”曾未央恭敬地回应。
如今的吴巨已不再局限于仅在咸阳设立总店、逐步向外扩展的传统模式,而是采取了全面开花的战略布局。以大秦书斋为例,除了都城咸阳,他在洛阳、江州、成都等重要城市以及雍城、郿县等战略要地都设立了分店,所有店铺均于今日上午八点同步开业。
总计十八家店铺,几乎覆盖了整个秦国范围。预计首日每家店铺的收入不会低于八贯钱,最低也有五贯钱,整体收入相当可观。即便按照五贯钱计算,十八家店铺的总收入也达到了九万贯,加上咸阳总店的十一万贯,全年收入将超过四百万贯。尽管目前店铺布局尚未完成,但考虑到书斋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其他小城市的潜力同样不可小觑。
想到这些,吴巨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对了,我负责管理大秦书斋,但总觉得能力不足,不知后续该如何开展工作,请您指点!”曾未央说道。
吴巨稍作思索后表示:“那我就从书斋的核心业务说起吧。”
“纸张、文具、书籍。”曾未央接口道。
“很好!”吴巨点头赞许,接着继续说道:
纸张经营上,沈舫应负责降低成本与改进产品。我已给他不少新建议,像把空白纸装订成册出售,还有生产特殊纸如信纸,这些都简单易行,很快就能实现。若有新想法,你可以直接告诉他。
曾未央表示明白。
至于文具,按照之前计划,逐步改良老产品并增加新品即可。
曾未央点头答应。
书籍方面,要加快新书上架速度。之前提到的一些健在的重要作家,要尽快联络商谈合作。例如荀子,这事很重要!
曾未央应声。
小曾,大秦书斋关乎国家根本与天下大局,务必勤勉工作,不可懈怠。
曾未央微笑回应:"先生与吕兄的信任栽培,我始终铭记于心。今后必将全力以赴,尽职尽责。"
吴巨轻轻点头。
对了,吴大人。曾未央忽然想起一事:"今日有不少顾客询问新色笔洗,您觉得如何?"
"新瓷器?问的人多吗?"吴巨眉毛微挑。
"至少也有几百人问过。"曾未央思索后回答。
吕凝莞尔一笑:"看吧,我说过你的新色瓷器一定会受欢迎,肯定有利可图,值得推广。"
吴巨点头赞同。
目前瓷器以原始青瓷为主,偏青黄色调。
真正的青瓷要到东汉才出现,白瓷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事。
宋代时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问世,瓷器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又诞生了珐琅彩与粉彩技术。
纵观华夏瓷器发展史,可谓历史悠久。
然而,现在的原始青瓷显得太过粗糙。
仅青瓷和白瓷已有许多人关注,若冰裂纹瓷器、曜变天目盏、珐琅瓷、粉彩瓷等珍品问世,那市场反应必然热烈。
吴巨暗暗点头,这一领域大有可为。
“好,这件事我知道了。”吴巨对曾未央说道。
曾未央点点头,没再多言。这事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具体还是要由吴巨来决定。她明白少说多做的道理。
这时,小厮们已经算好了钱财数目。
“吴大人,总共是两万六千六百贯!”小厮禀报。
“嗯!”吴巨满意地点头,这与吕凝的核算结果完全一致。
“全部装车!入库!”
“是!”
吴巨转向曾未央说:“小曾,辛苦你了,今天你立了大功!天色已晚,你还没用膳吧,一起去家里随便吃点吧。”
曾未央连忙推辞:“书斋能有今日,全靠您的努力,我怎敢居功?至于吃饭……”
“好了,你从小就在吕府长大,跟着我这么久,不用这么客气。”吕凝走上前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
“没错,你是我家的老员工了,我们认识也不是一天两天,别搞得生分,像不认识似的。”吴巨摆摆手。
曾未央微微一笑:“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打扰二位了。”
吴巨点头,赏了数钱的小厮,随后和吕凝、曾未央一同回家。
第一天的工作顺利结束!
然而,
第二天清晨,一个消息传来,让吴巨原本因赚了不少钱而愉快的心情瞬间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