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主考官(第3页)

 "慢走慢走!"解决了这件大事,子楚心情极佳,笑着送别吴巨。

 吴巨微微拱手,随即转身朝北走去。

 "咦?你不回宫吗?"子楚疑惑。

 吴巨回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我跟公主约好了见面,待在这里太久,她该等急了。"

 显然,他指的就是开阳公主。

 子楚愣了一下:"哦,那你去吧。"

 吴巨告退。

 子楚歪着头站在原地,感叹道:"看来我这个妹夫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了。"

 他悠闲地返回殿内。

 ……

 肩负重任,必当尽心尽力。

 与开阳公主会面后,吴巨拿出子楚给的名单,目光在上面游移片刻,最终停在一个名字上——唐秉。

 唐秉因府邸名为东园,因此被人称为东园公,是一位着名的学者。

 递上拜帖后,唐秉亲自迎接吴巨。

 唐秉年约三十余岁,留着长长的胡须。

 "久闻大名,今日一见,让我的东园蓬荜生辉啊!"唐秉笑着说。

 “唐公取笑了,晚辈贸然来访,还望见谅。”吴巨说道。他自称晚辈,是因为论资排辈,这个时代学者或多或少都与诸子百家有关联,而唐秉的资历远超他。

 “哪里的话,请进。”唐秉客气道。

 二人落座后,一番寒暄,唐秉对眼前这位年轻人有了更多认识。他气质儒雅,言谈出众,果真如传闻般非凡。

 于是唐秉直奔主题,笑着问:“吴卿今日来访,不知有何要事?”

 虽身为秦国官员,但他和吴巨一样,属于挂职,专注于学术研究,平日里并无往来。若说无事登门,唐秉是不信的。

 “确有一件大事。”吴巨正色道,“晚辈奉大王之命,处理秦国一件要事,需唐公相助,不知唐公能否帮忙?”

 唐秉虽不像吕不韦、嬴励那样狡猾,但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懂的,自然不会立刻答应,免得吴巨提出过分要求,反让自己陷入尴尬。

 “不知是何事?”唐秉询问。

 “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吴巨避而不答,取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放在桌上。

 唐秉仔细一看,上面是子楚的字迹,还盖着大印,字数不少,大致意思是:

 见字如晤!

 唐秉心中一震,毫不怀疑地表态:“臣既效忠大王,自当尽忠职守,只要力所能及,万死不辞!”

 小主,

 吴巨微微一笑,收起了子楚的亲笔信。

 他选择唐秉,正是因为对方的条件契合。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国学者中不乏外臣。

 唐秉是秦人,品行高尚,广受欢迎,人脉极佳,且教书育人无数。因此,吴巨想借由唐秉推动计划。

 “好,既然唐公信任晚辈,那晚辈就直言相告。”吴巨微笑道,将科举之事详细说明。

 唐秉听后,心生波澜。

 “哼!这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唐秉捋着胡须,心中暗自赞叹,没料到大王与吴卿竟谋划了如此深远的布局。

 他沉思片刻,询问道:“此事由谁提出?”

 吴巨微微一笑。

 唐秉心中已有所悟,喃喃道:“后辈实在令人钦佩。”

 他又问:“此事恐怕不止咸阳一地的事吧,大王与吴卿是否打算在全国推广科举制?”

 此话出口,吴巨颇感意外。

 看来这位东园公唐秉确实与众不同,仅几句话便洞察到了关键之处,真可谓心思缜密。

 “没错。”吴巨坦然承认。

 “大王与吴卿就不担心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吗?”唐秉继续追问。

 吴巨放声大笑,此前在章台宫的心境变化让他多了几分从容与豪气。

 唐秉听得吴巨缓缓说出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即便唐秉心态平稳,此刻也忍不住吞咽了一口唾沫。

 “好一句‘敢叫日月换新天’!”唐秉赞叹道。

 “那么唐公意下如何?是否愿意参与其中?”吴巨问道。

 唐秉笑着回答:“当然!听了大王与吴卿的志向,我比以前更加愿意!”

 吴巨笑道:“唐公胸怀,晚辈十分敬佩。”

 “应当是我要佩服你才是,真是后生可畏。”唐秉感叹,随即为吴巨倒上一杯茶,“喝茶!”

 “请!”

 两人一饮而尽。

 唐秉长舒一口气,问道:“具体要我做什么?”

 “所有参与此事的学者都将被秘密送至一处,负责科举试题的拟定,你们会在那里居住一个月左右,期间我们会在生活起居上给予充分保障,但禁止对外联络,这是为了确保考题不会外泄。”吴巨详细解释。

 唐秉点头表示同意:“没有问题。”

 吴巨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拒绝这一安排。

 “另外,我希望唐公能帮我劝说名单上的其他人。”吴巨递过名单。

 唐秉略作查看,道:“可以,名单中含我数位好友,还有两位**,我能说服他们。”

 吴巨笑意盈盈,此事已然完成一半。

 二人商议了一些具体事务,随后唐秉起身吩咐家中的侍女:“准备些衣物及随行之物,我即将外出。”

 “明白。”侍女微躬身退出。

 途中,唐秉缄默不语,未多言一字。

 出府后,唐秉乘坐吴巨的车驾入宫拜见子楚。

 子楚对唐秉的忠诚与吴巨的高效十分满意。

 “蒙毅,你亲自前往,带禁军相助吴巨与唐秉,若学者同意离开,便护送他们出咸阳,途中确保不泄密。”子楚嘱咐道。

 “遵命。”蒙毅低头应诺。

 吴巨追问:“殿下,安置地点定于何处?”

 子楚沉思片刻,招来三人低语告知地名,三人皆点头称是。

 离开王宫后,吴巨等人直奔名单上的府邸,由吴巨主导,唐秉辅助,迅速完成了沟通。

 当日,众学者悄然离开咸阳,抵达一隐秘之地,开始拟定试题。

 近来状态着实糟糕,本想勤勉一些,却愈发懈怠。

 暂借此章自我约束。

 学者安置妥当后,后续工作便与吴巨无甚关联。

 子楚本希望吴巨也能参与出题,但吴巨明确回绝。

 他的学术水平仅能应付简单问题,连大学知识都已忘得差不多,更别说出题了。

 见吴巨态度坚定,子楚只得作罢。

 归家后,吴巨着手筹划新瓷器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