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助燃物是什么呢?(第2页)

 汪鱼愣了一下,答道:“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算不上法子,就是靠眼睛看,凭感觉判断;另一种勉强算个法子,是在窑炉里吐口水,看水珠跳跃的程度。”

 吴巨听到第二种法子时微微一愣,他曾听闻古代工匠有这样的做法,没料到竟是真的可行:“这种法子你们能掌握吗?”

 众人互相看看,说:“容易学会但难以精通。”

 吴巨心下了然,立刻想到一个法子:“我这儿有个叫‘火照’的方法,你们愿意学吗?”

 “愿意!当然愿意!”

 众人兴奋点头,从青瓷到白瓷,再到氧化焰与还原焰,大家都对吴巨佩服不已,深信他的法子一定好使。

 吴巨点点头道:“这法子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同样得靠经验,但总比吐口水靠谱得多。”

 他走到摆放半成品的工作台旁,目光扫视一圈,拿起一只上了釉的瓷碗。

 “吴大人,那件是次品。”一位留着山羊胡的人低声提醒道,制胚上釉时难免会出现瑕疵无法使用的瓷器,吴巨拿的正是这样一件。

 吴巨笑了笑:“我知道,我就是要次品。”

 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他将瓷碗一角掰下,在上面钻了个小拇指大小的孔,然后取一团粘土,把这块角固定在粘土上。

 “这就是火照。”吴巨将东西递给乔晦,乔晦看了看,又递给汪鱼,众人依次传阅。

 每次烧制瓷器时,都会在窑膛中放置火照,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个,通过观察釉色的变化就能了解窑内的温度。”吴巨微笑着解释。

 汪鱼拍手称赞:“这方法实在巧妙,以小见大,令人叹服!”

 众工匠也连连点头:“这么简单的主意,我们怎就没想到?真是枉活了几十年。”

 吴巨笑了笑,这本是宋代流传下来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汪鱼接着问:“吴大人,能否详细说明一下具体操作呢?可以举个例子吗?”

 “对啊,该怎么判断呢?”众人附和。

 吴巨额头冒汗,心中暗想:我哪知道具体的判断标准。

 他擦了擦汗,清了清嗓子说:“这个火照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哪个点最为重要,带着这种疑问,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关键点,确实值得深入思考。嗯,道理就是这样,我的话讲完了,剩下的你们自己琢磨吧,散会!”

 说完,吴巨转身离开,留下众人一脸茫然。

 “我是谁?我在哪里?刚刚说了什么?”众人面面相觑。

 乔晦快步追赶上去。

 吴巨提醒他说:“你手中的釉料配方不要一下子全拿出来,得逐步推进,不然工匠们只顾研发新瓷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产。”

 “明白。”乔晦连忙答应。

 “等你们掌握单色釉瓷的制作后,再着手研究彩绘瓷,像青花瓷、粉彩瓷,之后还有冰裂纹等技艺。”吴巨寥寥数语,为瓷器厂未来的方向指明了道路。

 乔晦惊讶地睁大双眼,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他未曾涉猎的内容。

 乔晦不禁感叹:吴大人果然博学多才,每一次以为已经了解了他的所有,他却总有新的东西让人惊叹不已。

 “乔师傅,路还很长。”吴巨拍拍乔晦的肩膀鼓励道。

 “属下绝不会辜负您的栽培与期望。”乔晦立刻表态。

 吴巨满意地点点头,又叮嘱了几句,便离开了瓷器厂。

 回到吴府,吴巨洗了澡,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瓷器厂最大的问题是酷热难耐,让人满身大汗。

 随后几天,乔晦等人不负吴巨所望,开始探索新型釉色,成果显着,就连子楚也对吴巨的瓷器赞不绝口,命令少府为王宫购置一批,自己还精选了一些珍贵瓷器用于收藏。

 很快,大量瓷器从工厂涌入市场,进入各行各业。淡雅的青瓷和白瓷因其独特的色彩引发咸阳城内热议,但由于初期产能有限,未能全面上市,因此这两种瓷器成为多家知名场所的特色之一,如无拘酒肆、青石茶庄、结海楼、大秦书斋等。

 随着高德全的施工团队修复并启用一座座窑炉,瓷器厂的产量迅速提升,逐步靠近每月数十万件的目标。

 吴巨随即决定开放销售,在咸阳及周边城市开设店铺。瓷器既可作为普通百姓的日用品,如青瓷、白瓷,其制作简单,价格亲民;也能成为王公贵族追捧的艺术珍品,例如采用黄金作呈色剂的胭脂水釉瓷,以及工艺复杂的天青釉瓷,这些高端瓷器的价格自然不菲。

 无论哪种类型,利润都非常可观。咸阳店铺开业首日收入高达两万贯,令人惊叹不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紧接着,吴巨大举扩展市场,将瓷器销往秦国各地乃至六国区域,源源不断的财富流入他的囊中。

 继油盐、酒水、炒茶、纸张之后,吴巨彻底掌控了秦国的瓷器市场。

 第448章 大梁,孔臻与冉悟

 魏国,大梁城。

 孔臻坐在一家酒楼临窗的位置,目光投向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

 河谷之战后,四人各奔前程。尹赋独自离开,他自始至终都像祖先尹喜那样隐居于崤山深处,即函谷关附近,搭建草楼,观星修行。然而,如今局势大变,崤山暂时无法返回,加之多年隐居让他心生倦意,于是他决定拜访老友。

 湘夫人决定继续调查九鼎的下落,独自离开,行踪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