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助燃物是什么呢?(第3页)
孔臻本想邀请她一起行动,毕竟大司命和山鬼已逃回,阴阳家肯定知晓湘夫人叛离之事,东皇太一若派使者追赶,同行或许能互相照应。
然而湘夫人拒绝了,她计划先去巴蜀一趟,认为金吾司的人难以找到她。并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保护九鼎的他们对秦国和金吾司而言,并非敌人。纵横家与阴阳家经历九鼎事件后,想必不会冒险越过函谷关,因此无需担忧。
此外,她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至于孔臻与冉悟,两人东出函谷关后,一路向东。他们并不畏惧阴阳家或纵横家,不是因为修为高,而是因为在河谷那天,两人都已乔装改扮,即便正面相遇,对方也不一定能认出他们。
出了函谷关后,二人先至洛阳。自八百年前周武王定鼎中原以来,九鼎大多时间存放于此,想要了解九鼎的秘密,去那里查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在暗中探寻九鼎的同时,也四处游览,最终目的地是齐国曲阜。孔家和冉家均在曲阜,二人久未归家,如今事务稍缓,自然要回去探望亲人。
况且二人身为儒家 ** ,虽执行任务,但更多的是追求学问与修身养性。像这次九鼎事件这般规模的行动,对他们来说实属首次。
撇开任务不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依旧丰富。
此刻孔臻和冉悟正在大梁逗留,准备逗留数日后动身前往齐国。
“客官,您的酒和饭食。”小厮送上酒壶与菜肴。
“多谢。”孔臻点头致意。
小厮走后,孔臻为自己斟满一杯酒,品尝一口:“嗯!正宗的烧刀子。”
如今烧刀子在七国虽然仍属稀有之物,但由于吕不韦商队将它从秦国运往各地,使得规模较大的城池已能常见到。
事实证明,吕不韦当年以一万两迁金买断六国销售权的决策极为明智。
若放到今日,单是各国的销售权就能价值一万两迁金。毕竟,每个国家每月的利润都超过三万贯,相比之下,这一万两迁金简直微不足道。
孔臻夹起筷子,将桌上的菜肴逐一品尝。
这家位于大梁的酒楼虽久负盛名,可自从孔臻去过秦国的结海楼后,便再无兴趣赞叹这里的厨艺。无论他如何游历,始终找不到能媲美结海楼百分之一美味的地方。
想起结海楼的味道,孔臻不禁感慨地叹了口气。
不知结海楼何时能在齐国开设分店,要是真有这样的好事,孔臻定要大快朵颐一番!
孔臻抿了一口酒,目光投向楼下喃喃道:“冉悟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
话音刚落,楼下人群 ** 现了冉悟的身影,他怀中似抱着什么东西,脸上洋溢着喜悦。
片刻后,冉悟上楼,将手中的物事放在桌上,激动地说:“孔大哥,你瞧瞧这个。”
孔臻扬眉问道:“这是什么?”
他拿起冉悟递来的物事,顿时惊讶起来:“书?还是用纸张装订的书?!”
冉悟点头确认。
孔臻翻开封面,只见上面写着《伤寒杂病论》五个大字,作者署名为吴巨,下方还标注了“大秦书斋”四个小字。
心中一震,他立即翻开书页仔细查看。
尽管孔臻对医术一无所知,但他看得十分认真。
“这本书从何处而来?”孔臻急切地询问。
冉悟笑着回答:“哈哈,也是偶然得知,吴巨已在秦国创办大秦书斋,主营纸张及纸质书籍生意,那边早已开始售卖,不过最近才有一些商贩将书运至大梁出售,我见有利可图,便购了几本。”
孔臻点头道:“吴卿果然守信,当初我们请多位学派泰斗联名致信,恳请他出售纸张时,他说技术尚未成熟,但已有此计划,如今果然兑现了。”
“没错,听说秦地的纸张一刀只需百钱,一本书也不过百钱,实在惠民之举!”冉悟对吴巨甚是钦佩。
但他随即暗自咒骂那些商人,同样百钱的书,在大梁却卖上千钱,翻了十倍不止,实在可恶。世间像吴巨这般心怀天下的商人寥寥无几。
孔臻激动地拿起书页,“这纸触感真好,字体端庄又美观,这墨色也必是上品!”
他又翻开几本,凭借才智很快察觉,这些字并非手写,“奇怪至极。”
“何事?”冉悟询问。
孔臻告知其发现,冉悟听后顿时明白。
两人将酒菜移开,专注研究这几本书。
片刻后,孔臻笑着卖关子,“你看看字迹就能懂,这不是毛笔或竹简能写出的。”
冉悟凝视一阵,疑惑问道:“为何?”
孔臻笑道:“毛笔或竹简根本写不了这么小的字。”
“这还用解释?”冉悟语气不悦。
“但我推测它可能是用的什么,你看这些字没有笔锋痕迹,若用毛笔定会有,我觉得更像是印上去的。”孔臻说道。
“印上去?”
冉悟沉思片刻,手掌朝下轻按,忽然领悟:
“妙哉!难怪吴巨能大量刊印书籍,只要纸张足够,要印多少都行。”
孔臻点头赞同。
二人未深究印刷术,继续探讨书籍。
“嗯,标点符号倒是挺有趣,既能明确停顿和语气,又能避免歧义,既通俗又不失美观。”孔臻翻阅着书中的特殊符号说道。
冉悟不禁感慨:“看来即便我们离开后,秦国依然在快速发展啊。”
孔臻点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