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吴巨的信(第3页)

 “这篇上林赋,是否为秦王的上林苑而作?”荀子曾游历秦国,对这一皇家园林早有所闻。他静心品读,室内唯有呼吸声回荡。

 良久,荀子缓缓评价:“遣词造句颇佳!上林苑景象宛若眼前,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通览全文,他深吸一口气:“赋文水准与诗词相差无几。”

 众人齐声附和。荀子颔首道:“此赋亦可收入《后诗》。”冉悟疑惑:“《后诗》不是专收诗词吗?”荀子微笑:“既有诗词,不妨增补赋作。”

 显然荀子起初计划仅收录诗词,但局势变化,让他决定调整结构。“可按年份分册,另设四卷,分别收录诗词歌赋。”他握拳轻击掌心,“就这么办!”

 韩非与张苍相视一笑,罕见见到荀子如此兴奋,连胡须似也洋溢着喜悦。孔臻专注研究《上林赋》,喃喃自语:“吴巨写了五言诗、词,如今添赋,唯独未见四言诗。”经他点明,众人恍然大悟。

 有人猜测:“或许是四言诗形式束缚了他的创作?”另一人则认为:“也许只是尚未找到灵感。”

 众人议论纷纷,却无人想到不写或许是因能力不足。

 冉悟沉思片刻,才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他确实……很敢于创新。”

 韩非轻笑一声:“大家都称他为屈原之后的开创者。”

 韩非提到的“大家”,指的是居住在兰陵或者游历至此的诗人和学者。平日里,韩非常与他们聚会,话题间自然少不了提及吴巨。

 韩非所言之语,是听自他人,且得到不少认同,这已是极高评价。屈原在辞赋领域的地位无人能及,“楚辞”或“*体诗”的影响深远。

 若将吴巨与屈原对比,“词”与“楚辞”各有千秋,吴巨的才华和作品水准毫不逊色,只是他成名较晚,还需更多沉淀。

 荀子接过装有诗词赋的信纸递给几人,又从箱中取出吴巨赠予的毛笔和笔洗仔细端详,准备书写回信。

 荀子叹息道:“可惜我已年迈,不然定会去一趟秦国,见他一面。”

 韩非劝道:“如今也不迟,心不老便行。”

 荀子摇头摆手:“罢了罢了。”

 他挥手示意韩非等人离开。

 韩非四人识趣退下后,荀子取出几张吴巨赠送的纸张,用手轻触,蘸上浓墨,开始提笔书写。

 “你的来信与礼物均已收到,感谢你的慷慨。得知大秦书斋成立,我甚感欣慰。此举让天下寒士得以更便捷地获取所需书籍与纸张,价格亦不高昂,此功绩必将载入史册,为后世学子敬仰。”

 “关于《后诗》的出版计划,我非常支持。待第一、二册编纂完成后,我会第一时间告知你。”

 《后诗》编辑部,荀况:

 贵函中提及的作品均已审阅,水平依旧卓越,完全符合收录标准。

 关于您提出的两点建议,本人对第一点深表认同并倍感荣幸;对于第二点,您的考量极为周全,我将在后续回信中提出个人意见。

 另外,我也计划推广标点符号的使用,鉴于这是您的创举,特向您征询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