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更换身贴(第3页)
“这次殿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古以来从未有过,未来你们或许再也不会见到类似的考试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考生们听后认真记下了这些话,有人疑惑地问:“为何说这将是唯一一次殿试?”
吴巨笑了笑回答:“字面上的意思,这次科举只是试验性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这样的考试了。”
这其实是子楚和吴巨等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当前正值战事关键时期,吴巨深知这是七国即将统一的前夕,虽然子楚并不知情,但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也意识到百年战乱即将结束,统一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实现,而这项历史使命或将落在他或他的后代身上。
此时,秦国需要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在科举带来的利益与社会稳定之间,子楚无疑会选择后者。同时,科举制度固然好,但也存在局限性,尤其不适合动荡年代。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适应国情,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科举对秦国来说正是如此。秦国目前急需的是粮食和兵力,而非大批文人官吏。子楚也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否则就不会推行科举。特别是像吴巨这样的人才,让子楚深刻认识到多元化人才的价值。但他绝不能容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传播开来,因为这对国家有害。若人人都去读书,以为读书就能带来荣华富贵,那还有谁愿意耕田、打仗呢?
这与之前吴巨在焦樵的法家 ** 上提出的鼓励经商的观点如出一辙。吴巨本人其实也不愿看到战争,但他清楚在这个时刻,不该唱反对统一的调子。
天下一统才是真正的和平,这必须尽快实现,其余事情均可暂且搁置。
因此,科举仅此一次,目的是试验并积累人才,以备将来治理新得之地时使用。
换句话说,下一次科举的具体时间并未确定,而是一个节点,那就是实现统一的那一天。
吴巨说完后加快脚步,不愿对考生多做解释,因为 ** 并非什么好事。
众人来到咸阳殿前。
吴巨深吸一口气,回头道:"整理好仪容,排队入殿。"
考生们点头应声,深吸一口气,心情紧张至极。
很快就要面见大王了!
入宫参加殿试,觐见大王,这何其荣耀!
"好了,最后一场考试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