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集:《神秘代码的解析》(第2页)

 陈工闻言,转身从资料柜里抱出一个红木算盘,珠子在他指间发出清脆的响声。“当年算核爆参数,我们就用这东西做校验。”他把算盘摆在解码终端旁,“来,小林,你报电码,我算置换表。”阳光透过实验室的舷窗,在算盘上投下方格状的影子,年轻程序员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老工程师的算珠起落如飞,两种跨越三十年的计算方式在此刻形成诡异的共振。

 进度条跳到99%时,系统突然弹出一串乱码。小林正要调试,陈工却按住了他的手:“等等,最后一段是手写体的注释——”他指着示波器屏幕边缘微弱的荧光,那里似乎有用钢笔划过的痕迹,“像是发信人留的‘钥匙’。”杜志远凑近细看,那痕迹早已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三个重叠的字符:“氚”“算”“钟”。

 “氚是同位素电池的材料,‘算’指算盘加密,‘钟’……”杜志远突然想起掩体里的老式座钟,钟摆下方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每30年误差±5秒”。他抓起桌上的原子钟,将时间调回三十年前核试验的精确时刻,解码系统突然发出“滴”的一声轻响,乱码瞬间重组——

 “警告:量子通信技术正突破自然规律阈值。1995年核试验残留辐射场与量子隧穿效应耦合,已形成可被利用的‘时间信道’。你们正在滥用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当量子纠错算法覆盖超过72%的自然误差率时,将引发不可逆转的物理规则偏移。停止无限制扩张,传统技术的‘冗余设计’才是安全边界。——1995年核试验技术保障组”

 实验室里死一般寂静。空调的嗡鸣、示波器的滴答声、服务器的风扇声,在此刻都被放大成刺耳的噪音。小林下意识摸了下脖子,仿佛能感受到三十年前那些工程师在掩体里焊接电路时的紧张呼吸——他们居然用一台改装示波器、一节同位素电池、甚至一个座钟的计时,构建了一个跨越三十年的“物理级留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