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竹晴园
第206集:《神秘代码的解析》
戈壁的风沙还在量子通信实验站的金属穹顶上敲出细碎的声响,杜志远蹲下身,用指尖蹭去老式示波器外壳上的浮尘。那层铁锈下露出斑驳的军绿色漆皮,旋钮边缘磨得发亮,像被无数次转动过。技术人员正用防震支架固定这台来自三十年前的设备,示波器的阴极射线管突然幽幽亮起,绿色光斑在屏幕上划出规律的点线——是摩尔斯电码。
“还在发信?”年轻的密码分析师小林倒抽一口冷气,他刚把示波器的信号接入解码系统,数据流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在终端屏幕上涌出密密麻麻的“·-”组合。实验室里只剩下电流的低鸣和键盘敲击声,三十年前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还在掩体深处默默供电,用一种近乎固执的方式,将信息跨越时空投递到量子通信的核心枢纽。
“频率稳定在27.145mhz,和当年核试验场的应急频段一致。”老工程师陈工推了推眼镜,手指在泛黄的《无线电通信手册》上划过,“这台示波器改造成了发信机,调制方式是最原始的振幅键控。”他的指甲敲在示波器背面的焊接点上,那里还留着粗糙的手工焊点,“看这工艺,像是临时改装的。”
杜志远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点,突然想起在戈壁掩体里看到的场景:放射性同位素电池被固定在铅盒中,电线像蛛网般连接着示波器,旁边散落着几本1980年代的《半导体电路》杂志,其中一页用红笔圈出了“摩尔斯电码自动发报电路”的示意图。那不是精密的间谍设备,更像是几个老工程师用手边零件拼凑出的“时间胶囊”。
解码系统的进度条跳到78%时,小林突然拍了下桌子:“不对!这串代码里混着两种加密方式,前半段是标准摩尔斯电码,但后半段……像是用算盘珠位做的置换加密!”他调出频谱分析图,电码的频率波动里果然藏着规律的奇偶交替,“得模拟传统算盘的运算逻辑,计算机可能识别不了这种‘人肉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