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集:《融合的曙光》(第2页)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一个是从干扰源产生机制入手,试图理解“为什么”;一个是从通信防御入手,寻求“怎么做”。此刻,这两个看似不相交的圆,终于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切点。

 第三章:数据与经验的碰撞

 合作迅速展开。起初,还有些磕磕绊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建国的团队习惯了手工调试、反复实验、记录大量纸质数据,他们对“环境电磁场调节”的理解基于多年的工程经验和对材料特性的掌握。当他们试图向林薇团队解释如何通过调整一组线圈的电流强度和方向来改变局部磁场时,林薇团队的成员们看着那些复杂的绕线图和经验公式,一脸茫然。

 而林薇团队带来的,是让陈建国他们既羡慕又有些无所适从的“现代武器”。一套高精度的电磁场实时监测系统,能够以纳秒级的精度捕捉到空间中任何细微的电磁变化;还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能瞬间处理海量数据,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

 “陈工,您看,这是我们根据您刚才的调节参数,实时建模分析出的磁场分布和干扰信号频率偏移预测。”小张将一台平板电脑递给陈建国,屏幕上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三维磁场模型,随着参数的输入,代表干扰信号频率的曲线正在缓缓移动。

 陈建国凑过去,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又对照了一下自己刚刚记录在笔记本上的实验数据,惊讶地发现:“这……预测值和我们实际测到的几乎一样!”

 “是啊,”林薇笑着说,“我们的模型可以快速迭代,帮您找到最优的调节参数组合,不用像以前那样一遍遍试错了。”

 反过来,陈建国团队的经验也给林薇他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当林薇团队试图用最先进的算法去“优化”磁场调节方案时,却发现理论上的“最优解”在实际实验中根本无法实现——不是设备达不到,就是会引入新的电磁噪声。

 “小伙子,”陈建国拍了拍小张的肩膀,“理论很重要,但有时候,材料的特性、线缆的布局、甚至接地的方式,都会让结果大相径庭。来,看看我们这个老古董示波器,它显示的‘噪声’,可能就是你算法里没考虑到的‘魔鬼细节’。”

 他带着林薇团队的成员,走进自己那略显杂乱的实验室,指着一堆看似普通的金属屏蔽网和电容电阻:“看到了吗?这是我们用了十几年的‘土办法’,能有效滤除特定频段的杂波。你们的模型再厉害,也得结合这些‘现实约束’。”

 这种碰撞是痛苦的,也是充满活力的。传统技术小组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机理理解,为现代技术小组的模型和算法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和边界条件;而现代技术小组的“高精度监测与实时分析”,则让传统技术小组的实验效率提升了十倍不止,他们能更准确地控制模拟实验中的每一个参数——磁场强度、频率、作用时间、环境温度……就像给一双经验丰富的手装上了精密的传感器和瞄准镜。

 他们开始一起设计实验。陈建国团队提出假设和调节方向,林薇团队用模型预测效果并提供实时数据反馈。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干扰信号的频率偏移量从最初的几百赫兹,逐渐稳定到了几千赫兹,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能达到十几千赫兹——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量子通信的核心频段。

 第四章:融合的结晶

 随着对干扰信号产生机制和调控方法的深入理解,一个更宏大的想法在两个团队心中逐渐成型:既然可以通过调节环境电磁场来“推开”干扰信号,那能不能更进一步,设计出一种装置,既能主动调控环境电磁场,又能被动屏蔽残余的干扰?

 “被动屏蔽是我们的老本行,”陈建国说,“铜网、坡莫合金、铁氧体材料……我们知道怎么组合它们来阻挡特定频段的电磁信号。但问题是,传统屏蔽往往是‘一刀切’,会对量子通信本身也产生影响,尤其是在高频段。”

 “主动调控是我们的方向,”林薇补充道,“但完全依赖主动调控,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和复杂的实时监测,在实际应用中成本太高,也不够可靠。”

 “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小李,那个年轻的工程师,突然开口,“用传统的屏蔽材料作为‘基础防线’,但让它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结合我们对电磁场调控的理解,给屏蔽材料加上‘智能调控’的能力!”

 这个想法像火花一样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