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集:《融合的曙光》(第3页)
传统技术小组负责筛选和改良屏蔽材料。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材料,而是尝试将不同特性的材料进行复合——既有高磁导率的坡莫合金用于低频屏蔽,又有高电导率的纳米铜网用于高频反射,中间还夹杂着陈建国团队秘制的“吸波陶瓷颗粒”。
现代技术小组则负责“智能调控”部分。他们设计了一层极薄的传感器网络,嵌入在屏蔽材料内部,能够实时监测穿过屏蔽层的电磁信号特征。这些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一个小型的边缘计算单元,单元内运行着林薇团队优化过的算法,能根据干扰信号的频率和强度,迅速计算出最优的“补偿电磁场”参数,并通过分布在屏蔽层中的微型线圈阵列,生成相应的电磁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种“补偿电磁场”的作用,不是去直接对抗干扰信号,而是像陈建国团队之前发现的那样,微妙地改变干扰信号的传播环境,使其频率发生偏移,从而“绕过”量子通信频段。而传统的屏蔽材料,则负责吸收和反射那些“漏网之鱼”。
“这就像一个双重保险,”小张在一次测试后兴奋地展示着数据,“当干扰信号试图穿透屏蔽层时,首先会被我们的‘智能磁场’引导着改变频率,偏离危险区;即使有部分‘顽固’的信号穿了过来,传统屏蔽材料也能大大衰减它们的强度。”
他们将这个装置命名为“自适应电磁频谱协调屏蔽系统”,简称“谐屏”。
第五章:曙光与启示
关键的测试在一个专门搭建的全尺寸量子通信模拟环境中进行。
林薇团队启动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红色的指示灯稳定地闪烁着,代表着通信的正常运行。然后,陈建国团队启动了干扰信号发生器,模拟现实中最强大、最顽固的那种干扰。
起初,量子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急剧上升,红色指示灯开始不规则地闪烁,发出急促的警报声。林薇的脸色变得凝重。
“启动‘谐屏’!”陈建国一声令下。
没有想象中的巨大声响,只有屏蔽装置上几个指示灯柔和地亮起。几乎是瞬间,示波器上原本狂暴地覆盖在量子通信频段上的干扰信号频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开了。它的主体频率整体向高频段移动了数千赫兹,完美地避开了量子通信的“黄金窗口”。
与此同时,量子通信系统的误码率直线下降,红色指示灯重新恢复了稳定的节奏,警报声也消失了。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陈建国和林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和如释重负。他们走到一起,用力握了握手。
“我们做到了。”林薇的声音有些颤抖。
“是‘我们’做到了。”陈建国纠正道,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老东西和新玩意儿,真的能碰出火花。”
后续的测试更加印证了“谐屏”的有效性。无论是固定频率的干扰,还是跳频的、智能的干扰,“谐屏”都能通过传统屏蔽与智能调控的结合,有效降低干扰强度,保障量子通信的稳定运行。
这个成果不仅让团队看到了解决量子通信干扰危机的曙光,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一种可能性——在面对复杂的科技难题时,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的。传统技术中蕴含的对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工程经验,为现代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扎实的根基;而现代技术的高精度测量、快速计算和智能调控能力,则为传统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翅膀。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谐屏”装置光滑的外壳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走廊两侧的实验室里,曾经泾渭分明的两个团队,如今正紧密地合作在一起,讨论着“谐屏”的下一步优化和实际应用方案。
陈建国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写下“传统+现代”,然后画了一个大大的箭头,指向“无限可能”。林薇则在旁边补充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是的,当波(传统电磁的连续波动)与粒(量子世界的离散特性)奏响和谐的交响,当经验的沉淀与智能的光芒相互辉映,科技的道路上,必将涌现出更多令人惊叹的可能。而这个关于两个小组、两种技术融合的故事,也将成为实验室里一个被不断传颂的范例,激励着后来者打破思维的壁垒,在跨界与融合中寻找创新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