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集:《技术突破与伦理平衡》(第3页)
林舟看向伊芙琳:“如果我们建立分级监管体系呢?一级编辑针对明确致病基因,允许在严格审查下开展;二级编辑涉及复杂性状,需要国际联盟共同审批;三级编辑即基因增强,暂时全面禁止。”
“这需要建立实时监测系统。”伊芙琳打开一个三维模型,“每个编辑案例都要上传基因序列数据,由Ai和人工双重审核。华威可以开放专利授权,但必须接入这个监管平台。”
戴维斯皱起眉头:“这会影响商业利益。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了超过十亿美元。”
“那么用专利费建立全球基因治疗基金。”林舟的语气不容置疑,“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合规实验室,培训技术人员。技术越普及,监管成本越低。与其堵,不如疏。”
会议持续了七个小时,当晨曦透过窗户照进会议室时,一份《Crispr-δ技术应用共识》的草案终于成型。林舟看着全息投影里陆续点头的面孔,突然想起刚加入团队时,导师说过的话:“伦理不是阻止进步的墙,而是引导方向的灯塔。”
一周后,nature杂志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剑桥研究所的Crispr-δ技术论文,以及全球科技伦理团队的监管框架提案。在瑞士日内瓦的新闻发布会上,林舟与伊芙琳并肩而立,身后的大屏幕上,是经过全球两百位专家修订的《基因编辑伦理指南》。
“我们允许在严格监管下,对明确致病的单基因进行编辑。”林舟指着屏幕上的三维基因图谱,“但每个案例都要经过国际伦理联盟的审核,编辑后的基因序列必须上传至全球数据库,接受长期监测。”
台下的记者举起一片话筒。“林博士,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开始扮演上帝?”
“不,我们只是在修正上帝犯的错。”伊芙琳接过话筒,“亨廷顿舞蹈症、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基因缺陷。我们的技术不是创造完美人类,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权利。”
发布会结束后,林舟收到周明远的消息:首例经过监管审核的基因编辑婴儿在新加坡出生,地中海贫血基因被成功修正。附带的照片里,婴儿闭着眼睛,小小的拳头紧握,皮肤呈现健康的粉红色。
“下一步去哪?”小杨收拾着文件,屏幕上已经弹出新的任务提示:人工智能算法歧视的伦理规范制定。
林舟望向窗外,日内瓦湖的水波在阳光下闪烁。“去机场。华威的专利授权仪式在巴西举行,我们需要确保技术转移过程符合伦理指南。”
他想起艾米的母亲发来的视频,那个曾经戴着氧气面罩的婴儿,现在正咯咯笑着抓挠父亲的手指。或许完美的平衡永远不存在,但只要在技术与伦理之间,始终保持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与调整,人类就能在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飞机起飞时,林舟打开平板电脑,《全球科技伦理准则框架》的扉页上,他加了一句话:“伦理的意义,不在于阻止改变,而在于确保改变朝着人性的方向。”下方的空白处,已经有了十几个不同语言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