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集:《跨国协作的深化》(第3页)

 文化差异的考验也从未停止。当日本团队提出“通过基因编辑保存濒危的朱鹮”时,遭到了韩国代表的反对——因为朱鹮在韩国文化中象征“纯洁”,修改其基因被视为亵渎。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不在韩国境内开展相关实验,同时由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非基因编辑的保护方案。

 “妥协不是软弱,是为了走得更远。”玛利亚在年度总结会上说,她展示的联盟运行数据令人振奋:一年来,未经备案的基因编辑实验减少了68%,跨国合作项目成功率提升至73%。更重要的是,有12个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国家申请加入联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默在台下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忽然想起刚成立联盟时,有人嘲笑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乌托邦”。现在他明白了,乌托邦或许永远无法抵达,但追寻它的过程,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五、新的地平线与未竟的旅程

 2035年,联盟迎来了最严峻的挑战。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在东南亚爆发,致死率高达50%,且已出现人传人的迹象。新加坡科研团队提出了激进方案:通过基因驱动技术,让携带病毒的候鸟群体在三代内绝育,从源头切断传播链。

 风险评估报告显示,这可能导致全球候鸟迁徙路线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伦理审查委员会陷入两难:是冒险阻止疫情扩散,还是维持生态平衡?

 这次,各国代表没有争吵。他们坐在日内瓦的会议大厅里,看着实时传来的疫情数据和候鸟迁徙图谱。泰国代表带来了疫区医院的视频:走廊里堆满了尸体,医生戴着三层口罩仍在哭泣。芬兰代表则展示了候鸟对北极生态的重要性——它们是北极熊食物来源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更精准的方案。”陈默忽然开口,“中国的基因编辑团队开发了‘可控基因驱动’技术,可以在特定区域激活,并且设置‘自毁开关’——如果生态影响超过阈值,编辑基因会自动失效。但需要各国提供候鸟迁徙的实时监测数据,这涉及到空域主权。”

 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国家都同意开放数据。俄罗斯提供了西伯利亚的候鸟观测站数据,美国开放了阿拉斯加的卫星监测系统,南非则共享了印度洋岛屿的鸟类环志记录。当三十七个国家的科学家通过云端协同工作时,陈默在屏幕上看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全球候鸟迁徙动态图——像一条跨越大陆的银色河流。

 最终方案在七十二小时内制定完成:在禽流感高发的东南亚候鸟栖息地释放携带可控基因驱动的鸟类,同时在全球设置156个生态监测点,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自毁程序。当第一架载着基因编辑鸟类的无人机起飞时,陈默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中国的生态学家在调试监测设备,巴西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监测点,德国的孩子画了候鸟和人类手拉手的图画。

 三个月后,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生态监测数据显示未出现明显异常。在联盟的庆功会上,沃克博士举起酒杯:“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当人类面临共同威胁时,差异不是障碍,而是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

 陈默望着窗外日内瓦的星空,忽然觉得那些星星像极了联盟成员国的国旗。它们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却在同一片天空下闪烁。他知道,基因编辑技术的挑战还会不断出现,文化和政策的差异也永远存在,但只要这座跨越分歧的桥梁还在,人类就有勇气走向更远的地平线。

 离席时,他看到玛利亚正在给非洲的合作伙伴打电话,用夹杂着法语和斯瓦希里语的句子笑着说:“下次我们去草原上开会吧,让长颈鹿当我们的观察员。”陈默忍不住笑了,或许这就是联盟最珍贵的收获——在严肃的规则之外,还有跨越边界的理解与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