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集:《标准的动态调整》(第3页)

 最棘手的是责任认定条款。经过七轮讨价还价,团队终于达成共识:当Ai系统具备完全自主决策能力时,需为其配备“伦理黑匣子”,记录每一次关键决策的逻辑链条。这个方案既满足了药企的效率需求,又回应了公众对可追溯性的要求。

 修订草案在公示期间收到三万多条意见。有位匿名医生留言:“上周遇到个病例,Ai建议放弃治疗,但我坚持手术,现在患者恢复得很好。机器会算生存率,却算不出求生欲。”这句话让团队在最终版里加入了“人类否决权”条款。

 准则通过那天,陈砚去了肿瘤病房。周院士的女儿正用全息投影展示最新疗法,屏幕上,Ai和医生共同制定的治疗方案旁边,标注着伦理准则的相关条款。病床上的小女孩举着画笔画下两个牵手的小人,一个写着“机器”,一个写着“人”。

 晚上的庆祝宴会上,张教授举杯时突然沉默——电子屏正在播报某实验室用修改后的准则条款,成功阻止了一次潜在的基因污染事件。陈砚望着窗外流动的光河,那些穿梭的无人机正搭载着新的伦理准则文本,送往全球每一个科研机构。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技术就像一条奔流的河,而伦理准则是不断加固的堤岸。当Ai开始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当基因编辑能定制记忆,他们还将迎来新的挑战。但此刻,看着会议室里自动更新的准则电子版,陈砚突然明白:最好的伦理框架,永远是能跟着时代一起生长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