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集:《青少年科技伦理启蒙》
种下伦理的种子
陈舟站在实验楼的窗前,看着楼下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学生,眉头微蹙。作为“全球科技伦理协作联盟”的核心成员,他刚刚结束一场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监管的跨国会议。屏幕上那些激烈的争论、不同立场的坚持,甚至某些科研者为了突破而模糊伦理边界的倾向,都让他感到一种深切的忧虑。
“如果从一开始,他们就明白伦理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呢?”身后传来搭档林溪的声音。她手里拿着一份最新的青少年科技认知调查报告,“你看,超过六成的中学生能说出三种以上新兴科技,但知道相关伦理风险的不到百分之十五。”
陈舟转过身,接过报告,指尖划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科技发展太快了,我们总是在追赶问题,却很少想过从源头预防。”他忽然眼睛一亮,“青少年是未来的科研主力,也是科技的直接使用者,如果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伦理的种子……”
林溪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把科技伦理教育下沉到青少年群体?”
“不止是教育,”陈舟的语气变得坚定,“要用他们能接受、喜欢的方式,让伦理意识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个想法很快在联盟内部达成共识,一个名为“未来伦理守护者”的青少年启蒙计划应运而生。陈舟和林溪作为项目负责人,第一站就选了市重点中学——青藤中学。
第一次走进初二(3)班的教室时,陈舟有些紧张。他准备了详尽的ppt,从科技发展史讲到伦理准则的重要性,但台下学生们迷茫的眼神让他意识到,这些理论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太遥远了。
“陈老师,”后排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您说的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啊?我们又不是科学家。”
这个问题让陈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玩过人工智能推荐的游戏吗?刷过算法推送的短视频吗?这些都是科技的产物,也都涉及伦理问题。比如,算法是不是会让你只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像被困在‘信息茧房’里?”
教室里顿时有了小声的议论。那个男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好像是哦,我妈总说我看的视频都差不多。”
“这就是科技伦理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陈舟趁机调整了策略,“今天我们不讲课,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游戏?”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林溪适时走上台,打开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的剧本。“这是一个关于基因编辑的情景模拟。假设你们是科研团队,发现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让新生儿更聪明,但可能有未知风险,你们会怎么做?”
学生们被分成几组,激烈地讨论起来。有人坚持“只要能让孩子更好,风险可以冒险”,有人则认为“不能拿生命做实验”,还有人提出“应该先做更多研究,制定严格的规则”。争论中,他们不自觉地触及了科技伦理的核心——风险与收益、个体与群体、当下与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