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集:《青少年科技伦理启蒙》(第2页)

 游戏结束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围着陈舟问个不停。“陈老师,下次还能玩这样的游戏吗?”“那个基因编辑技术真的存在吗?”

 陈舟看着他们热切的眼神,知道第一步成功了。“当然,下次我们还会有漫画比赛,主题就是‘我心中的科技伦理’。”

 漫画比赛的反响远超预期。学生们用夸张的笔触、生动的故事,画出了他们对科技伦理的理解:有的画了人工智能帮老人过马路,但拒绝帮小偷开锁;有的画了医生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病,却在“制造完美婴儿”的诱惑前停住了手;还有的画了一群孩子围着一棵“科技树”,小心翼翼地修剪着可能伤害他人的“枝条”。

 获奖作品在学校走廊展出时,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高二(1)班的女生苏晓画的《平衡木上的科技》尤其引人注目:画面里,科技像一个走平衡木的人,一端是“创新”,另一端是“伦理”,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我觉得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苏晓在接受采访时说,“伦理就是剑柄,没有剑柄,再锋利的剑也会伤到手。”

 这句话被陈舟记在笔记本上,成为了后续活动的灵感。他们开始和学校合作,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日常课程:生物课上讨论基因编辑的边界,信息技术课上分析算法的公平性,语文课上解读科幻小说中的伦理困境,甚至在美术课上创作科技伦理主题的装置艺术。

 青藤中学的张校长起初对这个项目还有些疑虑,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但看到学生们的变化后,他彻底改变了想法。“以前学生们讨论科技,只关心‘能不能做到’,现在会问‘该不该做’,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太可贵了。”

 学校还成立了“科技伦理探索社”,苏晓成了第一任社长。社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个关于“青少年信息隐私保护”的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会随意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他们据此制作了科普短剧,在校园艺术节上演出,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大家“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

 短剧里有个场景让陈舟印象深刻:一个学生为了兑换小礼品,在不明App上填写了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结果收到了很多骚扰电话和诈骗信息。“我们查资料发现,很多诈骗案都是这样开始的。”苏晓说,“原来科技伦理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随着项目的推进,陈舟和林溪又设计了“科技伦理辩论赛”,辩题从“人工智能应该有情感吗”到“太空资源该归谁所有”,涵盖了多个前沿领域。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甚至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一次辩论赛结束后,曾经问“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的那个男生找到陈舟,递给他一份自己写的短文,题目是《如果我是科技公司Ceo》。文中写道:“我会让算法更透明,不会为了赚钱推荐有害内容;我会保护用户的隐私,就像保护自己的秘密一样;我会记住,科技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而不是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