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集:《青少年科技伦理启蒙》(第3页)
陈舟读完,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刚启动项目时,有人质疑“给青少年讲科技伦理,太早了”。但现在他明白,教育从来都不嫌早。就像播种,春天种下的种子,或许要等到秋天才能收获,但只有种下了,才有希望。
半年后,联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青藤中学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进来,科技伦理主题的夏令营、创客比赛、科普剧展演等活动遍地开花。有的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科技伦理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有的学生立志将来从事科技伦理研究,报考了相关专业;还有的学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份警惕——下载App时会仔细阅读隐私协议,看到不实信息时会思考“算法是不是在推波助澜”。
陈舟和林溪再次来到青藤中学时,正赶上学校举办“科技伦理文化节”。操场上,学生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伦理机器人”正在表演,机器人遇到“摔倒的老人”会主动搀扶,遇到“闯红灯的行人”会耐心劝阻。教学楼里,“信息茧房”主题的沉浸式展览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算法如何限制视野。
苏晓带着新入社的学弟学妹们,向参观者讲解他们的最新项目——“校园科技伦理指南”。“这是我们根据学校里的科技应用情况制定的,比如智能考勤系统不能泄露学生的健康信息,图书馆的Ai推荐系统要兼顾不同类型的书籍。”
张校长笑着对陈舟说:“现在学生们都成了‘伦理小卫士’,连老师用教学软件都会被他们问‘这个数据安全吗’。”
陈舟望向那些朝气蓬勃的面孔,他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理性和责任感。他知道,这些孩子或许不会都成为科学家或伦理学家,但当他们长大后,无论是使用科技、发展科技还是监管科技,心中都会有一把尺子——那是他们在少年时就种下的,关于敬畏、责任和底线的尺子。
夕阳透过教学楼的窗户,照在走廊里那些稚嫩却真诚的漫画作品上。其中一幅画的角落里,有一行小小的字:“科技可以飞向天空,但伦理要踩在地上。”
陈舟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力量——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亮一盏灯,让孩子们在面对未来的科技世界时,既能勇敢探索,又能坚守底线,让科技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未来的光,而不是失控的火焰。而这,正是他们这些“守护者”最想看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