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集:《智能交通的伦理困境与突破》(第2页)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实验室的玻璃窗上时,林夏终于在最新版算法里加入了"情境弹性系数"。测试车在虚拟的雪夜街道上遇到新的难题:前方路口,闯红灯的电动车载着两个孩子,右侧公交车道上的校车正驶来,左侧人行道上站着一位拄拐杖的老人。
屏幕上的决策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分支,比上次复杂了三倍。林夏看着系统在0.4秒内完成了172次模拟推演,最终选择了半程制动加小角度转向——既不会撞上电动车,又能让校车有足够时间减速,代价是测试车会擦过路边的消防栓,导致右侧车门轻微受损。
"这次的决策符合83%的公众伦理偏好。"王工的声音带着难掩的疲惫,他眼下的青黑比昨天更深了,"但数据加密那边又出了新问题,上周有黑客侵入了我们的后台,下载了三百个用户的行车记录仪视频。"
林夏点开手机里刚收到的邮件,安全部门的报告显示,黑客是通过破解车载娱乐系统的漏洞进入数据库的。更棘手的是,那些被泄露的视频里,有78段拍到了车主在车内的私人对话,其中6段涉及商业机密。
"我们需要动态加密协议。"她突然想起在伦理研讨会上认识的数据安全专家,那位总穿着冲锋衣的教授曾演示过如何用区块链技术保护交通数据——每辆车的行驶记录都会被拆分成无数碎片,只有经过授权的节点才能重组查看。
雨丝在咖啡馆的玻璃窗上画出蜿蜒的水痕,林夏搅动着冷掉的拿铁,看着对面的社会学教授在笔记本上画出复杂的关系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圆点代表着不同群体:红色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蓝色是有孩子的家庭,绿色是经常加班的通勤族,他们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伦理期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布。
"老年人最在意是否优先避让救护车,"教授用铅笔把红色圆点圈起来,"有孩子的家庭则希望系统能识别学校区域的特殊规则,而年轻人更关心隐私保护——他们宁愿绕路也不愿让系统记录常去的酒吧位置。"
窗外的公交车站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辆出租车为了抢客堵在了路口。林夏看着那片混乱的车流,突然意识到完美的统一算法或许根本不存在。就像人类司机在不同情境下会做出不同选择,自动驾驶系统也该具备适应特定场景的弹性。
"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标准,"她抓起桌上的餐巾纸,用笔在背面画出草图,"是动态伦理框架。在学校附近自动切换为'保护儿童优先'模式,在医院周边则强化对急救车辆的响应,而在商业区..."
她的笔尖顿住了,教授正在手机上展示的新闻推送让所有思路都凝固了——某科技公司刚刚发布了"可自定义伦理偏好"的自动驾驶系统,用户可以在设置里选择"优先保护车内人员"或"优先避让行人",这个功能在两小时内登上了七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
"这不是进步,是灾难。"教授把手机屏幕转向林夏,评论区里已经吵翻了天,有人说"我的车我做主",也有人担忧"富人会选择撞死穷人"。林夏想起上周在养老院做的调研,那位92岁的老兵攥着她的手说:"当年打仗都讲个规矩,难道开车还能没个准谱?"
回到实验室时,王工正对着三个屏幕同时操作。左侧屏幕显示着新开发的加密系统代码,中间是实时更新的城市交通流量图,右侧则播放着昨夜暴雨中的测试视频——他们的车在积水路段自动减速,为救护车让出了应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