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集:《智能交通的伦理困境与突破》(第3页)
"数据安全模块通过了 penetration test(渗透测试),"王工指了指左侧屏幕上跳动的绿色进度条,"现在每辆车的行驶记录都是加密的,就算被黑客拿到也只是乱码。但刚才接到通知,监管部门不认可我们的伦理动态调整方案。"
林夏接过打印出来的反馈意见,第三条用红笔标注着:"系统决策权不可交给用户,必须保持伦理标准的统一性。"她想起张科长在会上说的话:"交通规则从来不是选择题,就像红灯不能因为你着急就变成绿灯。"
深夜的服务器机房里,指示灯的幽光在林夏脸上明明灭灭。她调出过去三年所有自动驾驶事故的伦理决策分析,突然发现最成功的案例都有个共同点:系统在0.1秒内同时调用了三种数据——实时路况、区域特征数据库和历史事故案例。
"或许我们搞反了逻辑。"她拨通李总的电话时,对方的背景音里传来高尔夫球杆撞击的脆响。林夏盯着屏幕上的决策模型,突然有了新的思路:"不是让系统做道德判断,而是让它识别场景。学校门口就该执行'儿童保护协议',这不是选择,是规则。"
三个月后的城市交通博览会上,他们的最新系统在模拟街区里接受公众测试。当虚拟的校车出现在路口时,所有测试车自动减速到20公里;当模拟救护车的声音响起时,车辆纷纷向两侧避让;而在设置了"隐私保护区"的住宅区,所有车载摄像头自动关闭了识别功能。
林夏站在展台前,看着那个曾质疑过他们的老奶奶戴上vr眼镜,体验着系统如何在暴雨中稳稳停在斑马线前等待行人。老人摘下眼镜时,眼角的皱纹里还带着湿润的笑意:"刚才那个小孩突然冲出来,它刹车比我儿子还快。"
展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三项关键数据:伦理决策符合度92%,数据安全评分98分,用户信任度较上月提升37%。李总举着香槟走过来,却在看到最新新闻推送时停住了脚步——某竞争对手因为允许用户自定义碰撞优先级,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销售。
"他们忘了交通的本质是什么,"林夏看着屏幕上自己团队开发的系统界面,最显眼的位置不是复杂的参数设置,而是一行简单的提示:"本车始终遵循道路伦理的共同准则。"她想起那位社会学教授的话:"信任从来不是来自完美,而是来自一致。"
傍晚的夕阳把城市的车流染成温暖的橘色,林夏站在天桥上,看着桥下有序行驶的车辆。三辆自动驾驶公交车正依次通过路口,它们的车顶传感器闪烁着柔和的蓝光,像一群遵守规则的萤火虫。
手机里传来王工的语音消息:"刚接到通知,我们的伦理框架被纳入了新的行业标准。还有,张科长说下周开始在全市推广我们的数据加密系统。"林夏抬头看向远处的晚霞,云层间漏下的金光恰好落在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挡风玻璃上,那辆车正稳稳停在盲道前,等待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慢慢走过。
她突然想起第一次坐自动驾驶车时的紧张,那时的系统还会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发出刺耳的警报。而现在,桥下的车流安静得只剩下轮胎与地面摩擦的轻响,就像一群心照不宣的同行者,在看不见的代码指引下,守护着同一个路口的安全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