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集:《基因驱动技术的全球管控》(第2页)
争吵声惊动了保安,杰森被架出去时仍在大喊:"自然界没有空白的生态位,你们消灭一种蚊子,总会有更可怕的物种填补它的位置!"
林岚看着那份请愿书,渔民们黝黑的脸庞上布满焦虑。她想起安娜·穆萨抱着孩子时绝望的眼神,两种画面在脑海里交织成一张令人窒息的网。
全球博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会议室里,气氛像热带雨林的空气一样粘稠。科尔曼展示着疟疾防控的迫切性:"每年投入十亿美元,就能让非洲的疟疾发病率下降90%,基因驱动技术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布基纳法索代表频频点头:"我们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医疗资源都耗在疟疾上,任何能改变现状的技术我们都愿意尝试。"
"但谁来为生态风险买单?"巴西代表敲着桌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控制锥虫病引入的非洲按蚊,现在已经成为亚马逊雨林的入侵物种。"
杰森作为民间组织代表发言时,大屏幕上切换出实验室泄漏的视频:一只转基因蚊子从破损的培养皿中飞出,穿过纱窗,消失在伦敦的暮色里。"上周在英国德文郡,有人发现了携带基因驱动的蚊子,距离你们的实验室有23公里。"
争论持续了三天三夜。美国和日本支持有限度的野外试验,欧盟要求至少十年的封闭环境观察,非洲国家则分成两派——疟疾肆虐的国家迫切希望引入技术,而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则坚决反对。
林岚在休会期间找到中国代表团的周教授:"我们需要建立双重防护机制,就像核电站的安全壳。"她画出封闭试验场的设计图,四周环绕着三层护城河,河水中饲养着只吃蚊子幼虫的食蚊鱼,"所有试验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且需要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基因技术安全委员会审批。"
公约的诞生
六个月后的日内瓦,《基因驱动技术全球管控公约》的最终草案摆在各国代表面前。林岚站在会场中央,声音因连日谈判而沙哑:"第4.2条明确规定,所有涉及脊椎动物的基因驱动试验,必须在三级生物安全封闭设施内进行,设施周边五公里设立生态监测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指向条款中的关键部分:"第7.3条要求,任何野外释放计划必须获得受影响地区所有国家的一致同意,并建立至少二十年的长期监测机制。"为了让这些条款通过,她在过去三个月里走访了二十三个国家,用数据说服怀疑者——那些显示封闭试验场能将基因扩散风险控制在0.003%以下的模拟结果,那些记录着生态系统微妙平衡的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