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集:《基因驱动技术的全球管控》(第3页)
林岚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国际赔偿基金的方案:"所有参与研究的机构按研究规模缴纳保证金,一旦发生意外,将用于生态修复和受影响社区的补偿。"
表决结果出来时,林岚的手心全是汗水。17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当联合国秘书长敲响木槌宣布公约通过时,会议室里爆发的掌声让她想起亚马逊雨林的暴雨——既洗刷着过去的错误,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平衡之道
一年后,布基纳法索的封闭试验场里,林岚看着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转基因蚊子的种群数量稳定下降,而食蚊鸟的巢穴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七个。试验场的边界用特殊的声波屏障构成,任何试图飞出的蚊子都会被声波震晕。
安娜·穆萨带着已经康复的孩子参观访客中心,玻璃墙后,科学家们正在监测蚊子的基因变化。"现在村里的蚊子真的少了。"她指着墙上的图表,上面显示试验场周边五公里的疟疾发病率下降了62%,"但他们说还要观察十年才能决定是否推广。"
"因为我们不能再犯急功近利的错误。"林岚递给她一本生态手册,上面印着当地的食物链图谱,"就像你们世代相传的轮耕制度,既要收获粮食,也要让土地休养生息。"
杰森的环保组织也参与了监测工作,他和林岚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为试验场的防护网镀上金边。"你们最近在研究逆转驱动技术?"他问道。
"是的,就像给汽车装上刹车。"林岚点头,"我们在蚊子体内植入了自限基因,一旦发现异常扩散,可以远程激活让它们停止繁殖。"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在曾经的疟疾高发区追逐嬉戏,不再需要时刻提防蚊子的叮咬。林岚知道,基因驱动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斩断疾病的锁链,也可能割裂生态的平衡。而人类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制造更锋利的剑,而在于学会如何握住它。
公约签署仪式的影像在访客中心循环播放,那些不同肤色的代表们在镜头前郑重签名的画面,让林岚想起非洲的一句谚语:"最快的不是奔跑,而是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基因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或许谨慎前行,才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