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竹晴园
第265集:《医疗AI的伦理信任构建》(第3页)
"要是直接用了溶栓药......"年轻护士的声音发颤。
周明在系统的改进建议栏里敲下:"需强化消化系统病史交叉验证"。提交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他第一次觉得这个冰冷的机器里,似乎也藏着某种温度。
三个月后,认证体系通过验收的那天,张霖收到李建国儿子的短信:"我爸今天能自己走路了,他让我谢谢那个会认错的机器。"附件是张照片,老人正对着屏幕上的改进日志笑,阳光透过病房窗户,在"误诊率下降至12.5%"那行字上镀了层金边。
周明在庆功会上喝了不少酒,拿着话筒说:"我以前觉得Ai是来抢饭碗的,现在才明白,它是帮我们把饭碗端得更稳。"台下响起笑声时,他突然指向大屏幕上的认证标识,"这个东西最厉害的不是准确率,是让患者知道,我们和他们一样,都在跟不完美较劲。"
张霖走出宴会厅时,晚风正吹落最后几片梧桐叶。手机弹出新消息,是急诊室同事发来的:"那个Ai系统刚才拒绝对一个罕见病患者下诊断,说'训练数据不足',还推荐了三位研究这个病的专家。"
他站在月光里笑了,想起认证体系里最核心的那条准则:真正的智能,是知道自己的局限。远处的住院楼灯火通明,每一扇亮着的窗户里,都有人与机器在共同书写着关于生命的答案——那些答案或许不完美,却因为坦诚而值得信赖。
第二天晨会,张霖在黑板上写下新的工作计划:"下一步,让患者参与Ai训练数据的筛选"。阳光照进来,把"患者参与"四个字照得格外清晰,就像照亮了医学最古老也最本质的准则: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而现在,他们终于学会了让机器也理解这句话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