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集:(第3页)

 阿明蹲在试验田边,看着高压水枪将螯合剂溶液注入土壤,黑色的污水顺着导流槽流进处理池,经过沉淀后变成清澈的液体。"真能把毒去掉?"他还是不敢相信。

 "看这个。"小王举起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从"超标18倍"变成了"轻微超标","再处理两次,就能达到安全标准。而且成本..."他掏出计算器,"每吨只要3美元,是净化科技要价的七分之一。"

 村民们爆发出欢呼,有人点燃了鞭炮。阿明的儿子拿着新长出的嫩绿麦苗,举得高高的,像举着一面小小的旗帜。

 试验田的成功很快传开。来自巴西、肯尼亚、印度的农业专家陆续赶来,在板房周围支起了帐篷。李教授的团队每天要接待三批参观者,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问题:"黏土地区怎么调整淋洗压力?雨季施工该怎么保护设备?"

 一个肯尼亚农妇用斯瓦希里语说:"我们那里的咖啡园全被金矿污染了,孩子们连干净的地下水都喝不上。"她带来的土壤样本装在玻璃瓶里,黑得像墨汁。

 李教授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用红笔把所有求助的地区圈出来:"我们要建一个共享数据库,所有技术参数、设备图纸、操作手册都免费公开。"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度,"但有一个条件——所有用这些技术赚到的钱,15%必须投入土壤保护研究,不能让任何人再垄断知识。"

 五、新的地平线

 日内瓦的听证会持续了三天。当哈桑展示出净化科技对不同国家实行的双重收费标准时,旁听席上响起骚动。莉娜作为证人,播放了k省儿童血铅超标的纪录片,画面里孩子们浮肿的眼睑和父母的眼泪,让全场寂静。

 最终裁决书下来那天,伊莲娜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窗外的湖面依旧波光粼粼,但她知道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了。裁决要求净化科技向发展中国家免费开放基础专利,全球124家环保企业联合签署了《土壤修复伦理共享协议》,屏幕上红色的污染地图,开始出现一块块代表治理区的绿色。

 阿明的田里种上了新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他学会了操作简易淋洗设备,现在正给来自泰国的农民做示范。远处,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操场上奔跑,他们的血检报告上,铅含量那一栏终于标上了"正常"。

 李教授收到哈桑发来的照片:柏林郊外的试验田里,埃及品种的小麦长势喜人,土壤检测数据打印在旁边,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安全标准。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红土能变金,不是因为矿藏,是因为知识不再被锁在保险柜里。"

 夕阳西下,阿明牵着儿子的手走在田埂上。孩子突然停下来,捡起一块红褐色的泥土:"爸爸,土壤在呼吸呢。"风吹过稻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无数生命苏醒的低语。在这片曾经被毒污染的土地上,新的希望正在扎根、生长,沿着共享的知识根系,蔓延向更广阔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