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集:《深海采矿的伦理开发限制》
深渊守则
深海探测器“澄明号”的探照灯划破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的黑暗时,林野正盯着主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操作台。屏幕中央,一片覆盖着棕黑色多金属结核的海床缓缓展开,结核表面附着的白色管状蠕虫随海流轻轻摆动,像极了他老家田埂上丛生的茅草——只是这片“茅草”,已经在深海寂静中生长了数百年。
“林队,结核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2.7公斤,是目前探测到的最高值。”实习生小苏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按这个储量,星瀚矿业的报价至少能再涨三成。”
林野没接话,目光落在画面角落一处泛着微光的区域。那是热泉喷口,橙红色的热液在黑暗中形成羽状流,周围聚集着通体透明的虾类和紫色的嗜热菌群落。他想起三天前在联合国深海伦理委员会会议上,生物学家陈砚的话:“深海热泉是地球生命的‘避难所’,那里的生态系统每破坏一处,就可能永远失去一种未知的基因资源。”
这时,通讯器突然响起,星瀚矿业项目负责人赵凯的脸出现在副屏上,西装革履的模样与深海的荒芜格格不入。“林队,勘探数据怎么样?董事会那边催得紧,要是这片海床符合条件,下周就能启动开采设备吊装。”
“不符合。”林野的声音很平静,“这片区域距离热泉喷口仅2.3公里,属于《深海采矿伦理限制》划定的绝对禁采区。”
赵凯的笑容僵在脸上:“禁采区?林队,你是不是搞错了?上次咱们勘探的区域,距离热泉5公里都能通过审核,这次怎么突然严起来了?”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一丝暗示,“你也知道,你们海洋生态研究所的年度经费,星瀚可是承担了20%。”
林野指尖一顿,想起研究所实验室里那些等待升级的设备,还有陈砚团队因经费不足搁置的深海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但他更记得上周潜水器带回的样本——热泉附近的管状蠕虫体内,检测出一种能分解塑料的酶,陈砚说,这种酶或许能解决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难题。
“赵总,伦理限制里写得很清楚,热泉周边5公里是缓冲带,2公里内是绝对禁采区。”林野调出电子协议,将标注着“禁采红线”的条款放大,“而且这片海床的结核层下,探测到了密集的生物栖息地,开采会直接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
赵凯的脸色沉了下来:“林队,别太死脑筋。所谓的‘伦理限制’,不就是你们委员会自己定的吗?稍微调整一下缓冲区范围,对生态没什么影响,却能让项目推进效率提高不少。”他往前凑了凑,声音压低,“事成之后,我私人给你和研究所各追加一笔‘科研基金’,怎么样?”
林野关掉通讯器,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他想起十年前第一次乘坐潜水器下潜,当探照灯照亮那片布满结核的海床时,他以为自己看到了深海的“宝藏”。直到后来跟着陈砚做生物调查,在热泉口看到那些在极端环境中蓬勃生长的生命,才明白深海真正的宝藏不是能卖钱的矿物,而是这些维系着地球生态平衡的脆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