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集:《深海采矿的伦理开发限制》(第2页)
第二天一早,林野带着勘探报告去了研究所顶楼的办公室。陈砚正对着显微镜,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热泉虾的样本,看到他进来,头也没抬地说:“星瀚矿业的人昨天给我打了电话,说你卡了他们的项目。”
“你怎么看?”林野把报告放在桌上。
陈砚放下显微镜,拿起报告翻了几页,指着其中一张生物分布图说:“你看这里,结核层下的沉积物里,有至少三种未被记录的微生物。如果开采设备一铲子下去,这些物种可能就永远消失了。”她顿了顿,“不过我也理解你的难处,研究所的经费确实紧张,上次你跟我提的深海生态数据库建设,还等着钱启动呢。”
林野沉默了。他知道赵凯说的是实话,星瀚的资助对研究所至关重要。但他更清楚,一旦开了“调整伦理限制”的口子,后续其他企业只会变本加厉,到时候深海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再也无法挽回。
“我想好了。”林野突然开口,“这片区域绝对不能开采。至于经费,我再去跟其他企业谈,实在不行,就先搁置数据库项目,优先保障生物研究。”
陈砚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笑容:“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选。其实昨天我已经联系了几家环保基金会,他们对深海热泉生态保护很感兴趣,或许能帮咱们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
就在这时,林野的手机响了,是联合国深海伦理委员会的紧急会议通知。他点开会议链接,发现赵凯也在线上,旁边还坐着几位西装革履的官员。
“林野研究员,星瀚矿业提交了申诉,称你在勘探过程中故意扩大禁采区范围,阻碍项目推进。”委员会主席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现在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认定该片区域属于绝对禁采区?”
林野深吸一口气,调出“澄明号”拍摄的视频,将热泉喷口和周边生物群落的画面投放到会议屏幕上:“各位请看,这片区域的热泉喷口处于活跃状态,周边2公里内分布着至少五种特有生物,其中包括我们新发现的能分解塑料的管状蠕虫。根据《深海采矿伦理限制》第三条,生态敏感区内的特有生物栖息地,应划定为绝对禁采区。”
赵凯立刻反驳:“这些生物的价值还未得到证实,不能因为潜在的科研价值,就放弃几十亿的矿业项目!而且伦理限制里说的‘生态敏感区’,并没有明确规定热泉周边的具体距离,林研究员这是在曲解条款!”
“我没有曲解。”林野调出伦理限制的起草档案,“这是当年起草时的会议记录,里面明确提到,热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远超其他区域,因此建议将周边2公里划定为绝对禁采区,只是当时为了留有余地,没有写进正式条款。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科研数据,证明2公里内的生物群落与热泉喷口存在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扩大禁采区范围,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