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集:《智能导购的伦理推销边界》
数据牢笼:智能导购的伦理突围
林夏盯着手机屏幕上弹出的弹窗,指尖悬在“确认授权”按钮上方迟迟未点。弹窗来自她常用的购物App“易选”,标题格外刺眼——“开启个性化导购,解锁专属购物体验”,下方小字却藏着陷阱:“授权后将获取您的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设备位置及健康相关浏览数据,用于优化推荐”。
三天前,她只是在App里搜了次“血糖监测仪”,想给患糖尿病的母亲做参考,结果接下来的每一次打开,首页全是降糖药、无糖食品,甚至还有“糖尿病患者专用保险”的广告。更让她不适的是,昨晚浏览过一条“产后修复”的科普文章后,今天推送栏竟出现了“产后身材走样?这款塑形衣帮你找回少女感”的广告,配图里的模特对着镜子皱眉的样子,像极了她昨晚对着衣柜叹气的神态。
“这根本不是推荐,是监视。”林夏把手机扔到沙发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她打开电脑,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易选App 数据滥用”,跳出来的词条让她倒吸一口凉气——“用户搜过‘脱发’被推荐植发手术,客服称‘基于您的需求优化’”“大学生查‘考研租房’,收到‘考研失败怎么办?来找份保安工作’的广告”“孕妇浏览母婴用品,被推送‘孕期抑郁自测’,附带心理诊所广告”。
评论区里,无数人和她有同样的遭遇。有人说自己只是帮父亲查了“心脏病用药”,结果父亲的手机上全是“心脏支架手术优惠”;有人吐槽App根据自己深夜浏览记录,推断出“睡眠质量差”,天天推送助眠药,还附带一句“长期失眠可能引发癌症”的警告,吓得他整夜更睡不着。
这些看似“精准”的推荐背后,是算法对个人隐私的无差别吞噬。林夏滑动鼠标,目光停在一条不起眼的新闻上——“全球技术伦理联盟成立专项小组,聚焦智能导购数据滥用问题”。她盯着新闻里小组负责人的名字,心脏猛地一跳——陆则,她大学时的学长,如今是业内知名的技术伦理专家。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林夏找到了联盟的公开邮箱,把自己的经历和搜集到的用户反馈整理成邮件发了过去。她没指望能收到回复,毕竟这种个人诉求在庞大的技术体系面前,渺小得像一粒尘埃。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陆则的回信。邮件里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明天上午十点,联盟办公室见,带上你所有的证据。”
联盟办公室位于市中心一栋玻璃幕墙大厦的22层,推开门,林夏看到十几个年轻人围着会议桌争论,墙上的大屏幕上滚动着各种数据图表——“智能导购用户隐私授权率:89.7%”“敏感数据使用占比:健康数据34%,财务数据28%”“焦虑营销关键词出现频率:‘不买就晚了’‘再不治就晚了’位列前二”。
“林夏?”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人朝她走来,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沉稳,正是陆则。他把一杯温水递给她,“你的邮件我们都看了,这些用户案例,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一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