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集:
电子垃圾围城:一份协议背后的生死较量:刚果(金)加丹加省的雨季刚过,空气中还弥漫着潮湿的腐殖土气息,却被一股刺鼻的塑料焦糊味硬生生撕裂。十二岁的卡玛蹲在城郊的垃圾山脚下,手里攥着半截生锈的手机主板,指甲缝里嵌满了黑色的油污。他的目光紧紧盯着不远处正在焚烧电路板的成年人,火焰舔舐着绿色的基板,升腾起的蓝紫色烟雾像毒蛇的信子,缠绕着低矮的铁皮屋,最终消散在灰蒙蒙的天空里。
“卡玛,别靠太近!”母亲阿米娜提着半桶浑浊的水快步走来,粗糙的手掌一把将儿子拉到身后。她的脸上裹着一块破旧的棉布,却挡不住烟雾钻进鼻腔,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针扎般的疼。“昨天隔壁的穆萨,就是因为捡了块漏液的电池,现在还在发烧。”
卡玛低下头,看着主板上闪烁着微弱光泽的金属触点,小声嘟囔:“可是妈妈,这块板子里有铜,能换两个面包。”他知道,在加丹加省,像他们这样依靠分拣电子垃圾为生的家庭有上千个。这些从欧洲、美洲运来的“洋垃圾”,被当地人称为“带着金属的毒药”,却也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与此同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电子垃圾治理的辩论正陷入僵局。各国代表面前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加丹加省垃圾山的航拍画面:成片的电子废弃物堆积成山,雨水冲刷后形成的黑色液体渗入土壤,附近河流里的鱼翻着白肚皮,孩子们赤脚在垃圾中穿梭。
“我们承认电子垃圾处理存在问题,但要求出口国承担全部回收责任,这不符合市场规律。”美国代表托马斯推了推金边眼镜,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发展中国家有更低的处理成本,这是全球化分工的结果。”
坐在对面的中国环保组织“绿行联盟”负责人林墨,手指重重敲了敲桌面。她今年三十五岁,常年奔波在环保一线,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眼神却格外坚定。“‘更低的处理成本’,本质上是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居民健康换来的。”她点开一份数据报告,声音清晰有力,“去年欧洲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电子垃圾超过500万吨,其中80%未经正规处理。刚果(金)的土壤重金属超标率达92%,当地儿童血铅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标准的6倍。这不是分工,是掠夺。”
林墨的话让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坐在她身边的印度代表拉吉夫轻轻点头,补充道:“我们国家每年接收的电子垃圾中,有30%来自发达国家。这些垃圾名义上是‘可回收物资’,实际上80%都是无法处理的废料。我们的环保标准确实不如发达国家,但这不能成为你们转移污染的理由。”
托马斯皱起眉头,正要反驳,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员匆匆走进来,递上一份紧急报告:加丹加省爆发了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疾病,已有57人入院治疗,其中23人是儿童。初步检测显示,患者体内的二恶英含量远超正常水平——这种剧毒物质,正是电子垃圾焚烧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