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集:《可再生能源储能的伦理材料标准》
钴色阴影下的伦理之光
刚果(金)加丹加高原的雨季刚过,红褐色的泥土在烈日下板结出龟裂的纹路,12岁的卡伦赤着脚踩在碎石上,瘦小的身躯裹在洗得发白的破旧t恤里,手里握着比他小臂还粗的铁镐,一下下凿向坚硬的地表。不远处,他的弟弟卡姆蹲在仅容一人的矿洞旁,用竹筐往外传递着含有钴矿的矿石,矿洞顶部的泥土时不时簌簌掉落,没人知道下一次坍塌会在何时发生。
“动作快点!天黑前要是凑不够五十公斤,今天就没饭吃!”监工马库斯挥舞着鞭子,皮靴踩过矿石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卡伦咬紧牙关,手臂因持续用力而微微颤抖,掌心的水泡早已磨破,混着泥土结成了厚厚的茧子。这里是全球钴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每年有数十万吨钴从这些手工矿场流出,最终变成锂电池里的核心材料,驱动着世界各地的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绿色能源”的起点,藏着多少孩子的血泪。
几千公里外的中国上海,星能科技的会议室里正爆发着激烈的争论。投影幕布上,卡伦和卡姆采矿的照片被放大,背景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新发布的《全球钴矿劳工报告》,数据显示,刚果(金)约20%的钴矿来自手工矿场,其中至少有五万童工参与开采。
“这些照片和数据要是被曝光,我们公司的股价至少得跌30%!”市场总监张磊的声音带着焦虑,他手指敲击着桌面,“现在当务之急是把供应链里的手工矿场信息隐藏起来,找几家‘合规’的矿企做表面合作,先把舆论压下去。”
“隐藏?张磊,你没看到报告里那些孩子的眼睛吗?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拿着不到一美元的工资,甚至可能在矿洞里送命!”研发总监林薇猛地站起来,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她将一叠文件摔在桌上,“我们公司口口声声说要做‘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可如果连原材料供应链的劳工权益都保障不了,所谓的‘绿色’不过是自欺欺人!”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ceo陈默手指摩挲着下巴,目光落在幕布上的照片上。他想起三年前去非洲考察时的场景,路边那些瘦骨嶙峋的孩子,还有矿场里工人麻木的眼神,当时他只当是当地发展的阵痛,可现在看来,他们这些依赖钴矿的企业,早已成了劳工剥削链条上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