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集:《基因检测的伦理结果告知准则》(第2页)

 团队的工作并不顺利。第一次研讨会时,来自检测机构的代表就提出了反对意见:“配备专业遗传咨询师会增加成本,而且很多用户就是图方便,不想花时间咨询。”

 “可如果不专业解读,报告就是废纸,甚至会害了人。”陈教授拿出一份数据,“我们调研发现,有62%的用户会把‘风险概率’等同于‘确诊结果’,38%的人因为不当解读出现焦虑症状。”

 争论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最终,团队达成共识:用户的心理健康和隐私安全,必须放在首位。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林薇和团队成员走访了23家检测机构、15家医院,收集了1200多份用户反馈,终于起草出《基因检测伦理告知准则》的初稿。

 准则里明确规定:检测机构必须配备持证遗传咨询师,解读结果时需口头和书面双重告知“风险概率非确诊结论”;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非医疗必要的基因检测,包括天赋基因、性格预测等;检测数据需采用军工级加密存储,仅用于本次检测,禁止用于商业研究或第三方共享。

 可就在准则即将发布时,意外发生了。林薇发现,有一家合作的检测机构偷偷将用户数据卖给了生物公司。“这些数据里包含用户的基因信息、病史,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林薇愤怒地找到机构负责人,对方却满不在乎:“我们就用了一点数据做研究,又不会造成损失。”

 团队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决定将“数据加密存储”条款升级,要求所有机构接入市疾控中心的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数据流向。同时,联合警方对违规机构进行查处,为受影响的用户提供免费的隐私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