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集:《基因检测的伦理结果告知准则》

基因伦理守则:守护生命的密码

 林薇坐在电脑前,指尖悬在“确认支付”按钮上迟迟未动。屏幕上,某消费级基因检测机构的广告格外醒目——“999元预测200种疾病风险,解锁你的生命密码”。

 作为一名32岁的互联网公司职员,林薇最近总被失眠困扰,看到同事们都在晒基因检测报告,她也动了心。可就在点击的瞬间,母亲去年因误诊焦虑住院的画面突然闪过,她犹豫了,最终关掉了网页。

 第二天上班,林薇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工位旁的张晓在低声啜泣。“怎么了?”林薇递过纸巾,张晓抹着眼泪递来一份基因检测报告,“你看,报告说我有80%的乳腺癌风险,我才28岁,这以后可怎么办啊?”

 林薇接过报告,只见“高风险”三个字格外刺眼,可下方的注释却小字标注“基于有限样本统计,非确诊结论”。“你有没有找医生咨询过?”林薇问道。张晓摇了摇头,“客服说直接看报告就行,还推荐我买他们的防癌保健品。”

 看着张晓日渐憔悴,林薇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自己上周在医院体检时,医生提到现在很多人因为基因检测报告解读不当陷入焦虑。也就是那天,她偶然得知,市疾控中心联合高校和医院,正在组建团队制定《基因检测伦理告知准则》,负责人正是她大学时的导师陈教授。

 林薇当即联系了陈教授,主动申请加入团队。“现在市面上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乱象太多了,”陈教授的办公室里,堆积着厚厚的案例报告,“上个月有个高中生,父母给他做了天赋基因检测,说他没有音乐天赋,孩子直接放弃了学了五年的钢琴,后来我们才发现,那家机构根本没有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