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集:《全球种业基因的伦理共享协议》

 种子的平等权

 雨季的刚果盆地弥漫着潮湿的腐殖土气息,阿金·姆巴卡在自家玉米地里蹲了半小时,指尖捻起的玉米粒还是干瘪发皱的。他抬头望向不远处的跨国种业公司“先正达”的试验田,那里的玉米秆粗壮得能撑起孩童,饱满的果穗垂得压弯了茎秆——那是他种了五年也没能得到的“黄金种子”。

 “姆巴卡,今年的种子还买吗?”邻居卡鲁提着空麻袋路过,声音里满是无奈。去年,他们花光积蓄买了“先正达”的杂交玉米种,收成确实翻了倍,可种子结出的玉米无法留种,今年若不继续买新种,地里就只能种回传统老品种,亩产连杂交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阿金攥紧了手里的老玉米,那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种子,颗粒小却耐旱,曾陪着他们熬过两次干旱,可如今在“高产杂交种”的挤压下,老种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在日内瓦的全球粮食安全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家周明正对着大屏幕上的数据皱眉。屏幕上显示,全球top5的跨国种业公司控制了70%的优质作物基因专利,其中“先正达”“孟山都”等企业,将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种业市场牢牢攥在手里: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设计“一次性种子”,让作物结出的种子失去繁殖能力;将抗除草剂、抗虫等优质基因整合到杂交种里,再以高价卖给农民;更甚者,通过专利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培育相似品种。

 “上周,赞比亚有个村庄因为买不起新种,全村颗粒无收。”周明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我们不能让种子成为少数公司敛财的工具,粮食安全的自主权,必须掌握在每个国家自己手里。”他身后的团队成员立刻调出一份报告:过去十年,依赖跨国种业公司种子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额增长了45%,而自主培育品种的国家,粮食自给率平均提高了22%。

 这份数据刺痛了不少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心。肯尼亚农业部长当场举手:“我们有适合本地气候的抗旱高粱,可因为没有优质基因资源,产量一直上不去。跨国公司愿意提供基因授权,但费用是我们年度农业预算的三分之一——我们付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