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集:《全球种业基因的伦理共享协议》(第2页)
周明团队早已料到这种困境,他们连夜起草的《种业基因伦理共享协议》初稿,此刻正传到每位代表手中。协议里明确了三条核心原则:各国需向全球基因库开放非专利性作物基因,让发展中国家能免费获取基础优质基因;专利基因授权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成本价+分期支付”政策,禁止漫天要价;绝对禁止通过基因编辑设计“一次性种子”,保障农民的留种权。
消息传到“先正达”总部,Ceo艾伦·怀特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他们这是在断我们的财路!”艾伦将协议初稿摔在桌上,“非洲市场的专利授权费占我们年度利润的20%,要是按成本价算,我们至少损失15亿美元。”高管们纷纷附和,有人提出要通过游说阻止协议通过,有人建议暂停对不支持协议国家的种子供应。
可周明团队早有准备。他们联合巴西、印度等农业大国,收集了跨国种业公司滥用专利的证据:在印度,有农民因买不起高价种子而自杀;在阿根廷,跨国公司因当地农民留种,起诉了上千户家庭。这些案例被整理成纪录片,在会议期间循环播放。当画面里出现阿金捧着干瘪玉米流泪的场景时,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发达国家代表,也开始动摇。
协议谈判的关键卡在了“专利基因授权成本”上。艾伦坚持“成本价需包含研发投入的30%”,周明却拿出了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明细:过去五年,“先正达”的研发投入中,有60%用于改进欧美市场的经济作物品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抗旱、抗贫瘠作物研发,仅占5%。“既然针对他们的研发投入有限,为何要让他们承担高额成本?”周明的反问让艾伦哑口无言。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专利基因对发展中国家的授权成本,仅包含直接研发费用的10%,且允许分三年支付。
解决了专利问题,“留种权”的争议又浮出水面。孟山都的代表辩解:“设计一次性种子是为了防止农民使用劣质种子,影响产量。”周明当场请来了阿金,通过视频连线,阿金展示了自己留种的老玉米:“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种的种子,它或许产量不高,但能在干旱时活下来。如果连留种的权利都没有,我们就像被绑在跨国公司的战车上,他们说涨钱就涨钱,说断供就断供——我们的命,不能攥在别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