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集:《全球种业基因的伦理共享协议》(第3页)

 阿金的话让会场陷入沉默。最终,协议明确禁止“一次性种子”的研发与销售,要求所有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种子,必须具备自然繁殖能力。同时,周明团队还提出设立“种业技术援助基金”,由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公司按比例出资,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土育种实验室,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协议通过那天,周明第一时间给阿金打了电话。“以后,你们可以用全球基因库的优质基因,改良自己的老玉米了。”电话那头,阿金的声音带着哽咽:“真的吗?那我女儿以后就不用再饿肚子了?”周明笑着点头,转头看到团队成员正在打包第一批援助设备——里面有基因测序仪、育种温室的搭建材料,还有一份详细的抗旱玉米育种指南。

 半年后,周明来到刚果盆地。阿金的玉米地里,新培育的“刚果抗旱1号”已经长到了一人高,果穗饱满,颗粒圆润。阿金拉着周明的手,走到地头的小土坡上,指着远处一片新的试验田:“那是我们村自己的育种田,有五个品种正在试种,都是用全球基因库的基因改良的——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好种子了。”

 在试验田的入口,立着一块木牌,上面用当地语言和中文写着:“种子没有国界,粮食安全属于每一个人。”周明看着木牌,想起协议签署时的场景——当所有代表在协议上签字时,他们签下的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对全球粮食平等的承诺。

 此刻,夕阳洒在玉米地里,金色的光裹着玉米的清香,风吹过,玉米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与平等的故事。阿金弯腰摘下一个玉米,剥开外皮,递给周明:“尝尝,这是我们自己的种子结的玉米,比跨国公司的种子甜多了。”周明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知道,这是种子平等权结出的第一颗甜果,而未来,这样的甜果,会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