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集:《AI艺术创作的伦理版权归属规则》

像素里的版权灯

 凌晨三点,苏棠的电脑屏幕还亮着。光标在文档里闪烁,她盯着“Ai绘画版权争议”的标题,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落下。桌角的咖啡已经凉透,旁边摊着的画册里,一幅名为《星夜织梦》的画作格外醒目——深蓝色的背景里,流星像丝线般织成星空,画面右下角的署名是“星尘Ai”,但只有苏棠知道,这幅画的核心创意,来自她藏在抽屉里的那本童年日记。

 “又在看那幅画?”合租的室友林晓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听说这幅画昨天在艺术展上拍出了五万块,可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图什么?”

 苏棠接过牛奶,指尖的温度让她稍微回暖:“三个月前,我在‘星尘Ai’的创作平台上,输入了‘用流星织星空,像妈妈织毛衣一样温暖’的主题,还设定了印象派的风格。当时系统说‘用户提供创意,Ai辅助生成,版权归用户所有’,结果现在平台把画拿去参展,还说这是Ai独立创作的作品。”

 林晓凑过来看了眼电脑屏幕:“你没保存创意提交记录吗?”

 “保存了,可平台说我的创意只是‘零散想法’,不算‘核心创意’。”苏棠翻开抽屉里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画着稚嫩的星空,旁边写着“妈妈说,流星是天上的毛线,织出的星空能裹住所有想家的人”,“他们把我的童年回忆拆成碎片,说是Ai自己‘领悟’出的主题,这太荒谬了。”

 第二天,苏棠带着日记和创意记录,去了市版权局。接待她的工作人员李哲,正对着一叠类似的投诉材料皱眉:“这已经是这个月收到的第十八起Ai版权纠纷了。上周有个小说家,用Ai生成了小说的章节框架,结果平台说Ai贡献更大,要和他分版权;还有个设计师,给Ai输了产品设计草图,最后成品的版权被公司注册了,说是‘Ai自主优化的结果’。”

 “就没有明确的规则吗?”苏棠忍不住问。

 李哲叹了口气:“目前的版权法还没跟上技术发展,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一直是模糊地带。不过,我们正在联合高校和法律界的专家,组建‘Ai艺术伦理研究团队’,准备制定专门的版权规则,你要是愿意,或许可以作为创作者代表加入我们。”

 一周后,苏棠坐在了团队的第一次会议上。会议室里,各行各业的人围坐在一起:有研究知识产权的教授周明,有资深Ai工程师陈默,还有像苏棠一样的创作者代表。团队负责人赵玥敲了敲桌子,屏幕上跳出几个关键词:“核心创意”“Ai辅助”“版权归属”。

 “现在的问题很明确,”赵玥的声音清晰有力,“当人类的想法和Ai的技术结合时,该如何界定双方的贡献?上个月,有家公司把一百个用户的零散想法整合后,让Ai生成了一幅画,然后宣称是‘Ai独立创作’,还申请了版权,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周明推了推眼镜:“从法律角度看,版权保护的是‘人类智力成果’。如果Ai只是执行人类的核心创意,那本质上和画笔、电脑软件没区别,版权应该归人类所有。但如果Ai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生成作品,比如随机组合元素生成的画,那它更像‘自然产物’,版权不应该归任何个人或企业,最好进入公共领域。”

 “可怎么判断‘核心创意’和‘零散想法’?”苏棠突然开口,“我给Ai的主题和风格设定,算不算核心创意?平台说我只是‘提供了灵感碎片’,这种说法合理吗?”

 陈默接过话头:“这需要技术层面的界定。我们可以在Ai创作平台上设置‘创意提交模块’,让用户明确标注自己提供的内容——是主题、风格、构图,还是只是模糊的想法。系统会自动记录这些信息,作为版权认定的依据。比如你提供了具体的主题和风格,这就是核心创意;但如果只是说‘我想要一幅星空画’,那可能就属于零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