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集:《AI艺术创作的伦理版权归属规则》(第2页)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走访了几十家Ai创作平台和创作者工作室。在一家名为“创想未来”的公司,他们遇到了创始人张磊。张磊的办公室里挂满了Ai生成的画作,从古典油画到现代插画,风格各异。
“我们的Ai能自主学习艺术史,生成的作品比人类画家还快。”张磊得意地介绍,“上个月,我们用Ai生成了一套《山海经》主题插画,很快就卖断货了。很多人都说,这是Ai艺术的新时代,人类创作者早晚要被淘汰。”
“可我听说,你们的Ai生成《山海经》插画时,参考了几十位人类画家的作品,还用到了用户提供的角色设定。”赵玥拿出一份调查材料,“为什么在宣传时,只强调Ai的贡献,不提人类的创意?”
张磊的脸色变了变:“那些用户只是提供了一些小想法,真正的创作还是靠Ai。而且,我们已经给Ai申请了‘创作主体’的资格,将来Ai生成的作品,版权都应该归公司所有。”
“这是不合理的,”周明立刻反驳,“Ai本质上是工具,就像画家的画笔一样,不能成为版权主体。如果你们用了用户的核心创意,就必须经过用户同意,并且明确标注他们的贡献,不能把所有功劳都归给Ai。”
离开公司时,苏棠的心情有些沉重。她想起自己遇到的平台,和这家公司一样,都在模糊人类和Ai的贡献边界。在一家创作者工作室里,她见到了插画师林薇。林薇的桌子上,放着一叠Ai生成的草稿,旁边是她修改后的成品。
“我现在离不开Ai了,”林薇苦笑着说,“以前画一幅插画要三天,现在用Ai生成草稿,我再修改细节,一天就能完成。可上次,我把修改后的作品投稿时,编辑问我‘这是Ai画的吧?’,还说‘Ai生成的作品含金量低’,连投稿资格都没有。”
“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赵玥说,“不仅要明确版权归属,还要消除大家对Ai辅助创作的偏见。未来的规则里,应该要求所有Ai艺术作品都标注‘人类参与程度’,让观众知道哪些是人类的创意,哪些是Ai的贡献,这样既能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也能让Ai艺术得到公平的评价。”
团队的讨论越来越深入,规则草案也逐渐清晰。他们在条款里明确了三点:第一,“人类提供核心创意(如主题、风格、构图设定)+Ai辅助执行(如生成草稿、填充色彩)”的作品,版权归人类所有;第二,Ai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生成的作品(如随机组合元素生成的画),版权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个人或企业不得独占;第三,禁止企业或平台将人类的零散想法整合后,宣称是“Ai独立创作”,必须明确标注人类创意提供者的信息。
在一次讨论会上,陈默提出了技术实现的方案:“我们可以开发一个‘Ai创作版权登记系统’,用户在使用Ai创作时,系统会自动记录他们的创意提交内容、修改痕迹,以及Ai的参与程度。作品完成后,会生成一个‘版权证书’,明确标注版权归属和人类参与程度,这样在发生纠纷时,就有了明确的依据。”
苏棠想起自己的《星夜织梦》,如果当时有这样的系统,平台就不会轻易否认她的核心创意了。她忍不住说:“我希望这个系统能尽快上线,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创作者,正在被模糊的版权规则伤害。”
两个月后,《Ai艺术伦理版权规则》草案完成,团队决定召开一场听证会,邀请创作者、平台方、法律专家共同讨论。听证会上,争议最大的还是“核心创意”的界定。一家平台的代表提出:“如果用户提供的主题很简单,比如‘一幅红色的花’,Ai生成了复杂的构图和细节,这种情况下,Ai的贡献更大,版权是不是应该分一部分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