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集:(第2页)

 林野的心猛地一动:“周教授,那我们能不能牵头,制定一套针对深海生态修复的协议?明确责任、标准和监督机制,让企业没法再逃避。”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周明的笑声:“我等你这句话很久了。正好,我这边联系了几位来自挪威、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还有国际法专家,咱们可以组建一个跨学科团队,把这个协议做出来。”

 两周后,“深海生态修复伦理协议”起草团队在“蓝海号”成立。除了林野和周明,团队里还有挪威深海生态学家艾莎、澳大利亚国际法专家马克,以及曾参与过浅海修复项目的工程师赵磊。第一次会议上,艾莎展示的一组照片让所有人沉默——照片里,挪威北部的深海采矿区,原本覆盖海床的贻贝床变成了光秃秃的岩石,潜水员在残骸中发现了被金属碎片刺穿的乌贼尸体。

 “在挪威,我们尝试过让企业做修复,但没有标准,企业只是把一些人工珊瑚礁扔到海里,就算完成任务了。”艾莎的英语带着口音,却字字清晰,“所以,协议里必须明确‘修复标准’,不能让企业含糊过关。”

 马克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还有责任归属问题。根据目前的国际法,深海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但开发企业的责任却没有对应的条款约束。我们必须在协议里规定,企业从项目启动时就承担修复责任,不能等项目结束了拍屁股走人。”

 几人讨论到深夜,初步确定了协议的核心框架:企业需在项目启动前缴纳“足额生态修复保证金”,这笔钱由国际海洋组织监管;修复标准需达到开发前80%以上的生态水平,具体指标包括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海水水质等;修复过程中,企业需定期向国际海洋组织提交报告,接受第三方监测;若企业无力完成修复,保证金将自动用于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同时,明确禁止企业以“深海生态难监测”为由逃避责任。

 “最难的是‘足额保证金’的界定。”赵磊揉了揉太阳穴,“不同海域的生态价值不同,修复成本也不一样,怎么算‘足额’?比如马里亚纳海沟的玻璃海绵群落,一旦受损,修复可能需要十年以上,成本比开采本身还高。”

 林野拿出一份文件,是他团队之前做的“深海生态价值评估模型”:“我们可以根据海域的生态敏感度、物种稀有度、修复周期来计算保证金。比如‘深矿三号’所在的区域,生态敏感度高,保证金至少要占到项目总投资的20%,而且要分阶段缴纳,若中间出现生态超标受损,还要追加保证金。”

 协议草案完成后,团队开始向全球深海开发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征求意见。不出所料,遭到了不少企业的反对。太平洋矿业的负责人在视频会议上直言:“20%的保证金太高了,会让很多项目失去盈利空间。而且80%的修复标准根本不现实,深海生态变化快,怎么可能精确到这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