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集:《全球核废料处理的伦理协作框架》
深海之下的公约
林砚的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冰冷的蓝色光点勾勒出太平洋海底的三维地形图。屏幕中央,一片标注着“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的区域被红色虚线框出,旁边的数据栏跳动着关键参数——水深6200米,地质活动频率0.3次/年,距离最近人类居住区1200公里。
“这里是目前最优的候选点。”她转身看向会议室里的众人,投影幕布上的深海图景映在每个人脸上,“海床岩层密度达2.9克/立方厘米,能承受核废料容器的长期压力,且远离地震带与热液喷口,生态系统以深海微生物为主,风险可控。”
话音刚落,俄罗斯代表伊万诺夫便皱起了眉头,指节敲击着桌面:“林博士,你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核废料储存库已超期服役五年,仅摩尔曼斯克州就堆积了2300吨乏燃料。如果按‘产生国主导处理’的原则,我们需要先投入至少40亿美元新建陆上处理设施,这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几乎不可能。”
坐在对面的美国代表戴维斯立刻附和:“伊万诺夫先生的担忧很现实。美国能源部2024年的预算报告显示,核废料处理专项拨款仅占总预算的1.2%,国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新型核电技术研发。毕竟,核废料泄漏是‘未来风险’,而选民更关心当下的电价。”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林砚看着眼前这些西装革履的官员,突然想起三天前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看到的场景——废弃的核废料储存罐表面已出现细微锈蚀,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小时就要轮换一次,以防辐射超标。她深吸一口气,将平板电脑连接投影,调出一组卫星图像。
“这是2023年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海岸线,”画面上,蓝色的海水正吞噬着白色的沙滩,“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该国原定的陆上核废料临时储存点已被淹没三次。而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37万吨核废料处于‘临时储存’状态,其中60%的储存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
她顿了顿,点开另一段视频——镜头下,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附近的牧民正带着孩子做辐射检测,仪器屏幕上的数值远超安全阈值。“1995年,某国将1200吨核废料转移至这里,承诺每年支付500万美元的‘环境补偿款’,但从2018年起,这笔款项就再未到账。现在,当地儿童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