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集:《全球核废料处理的伦理协作框架》(第2页)

会议室里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法国代表勒梅尔推了推眼镜,语气缓和了些:“林博士,我们理解你的担忧,但‘技术共享’涉及商业机密。法国阿海珐集团的核废料玻璃固化技术花费了20年研发,投入超150亿欧元,如果无偿共享,如何保障企业的利益?”

“技术共享并非无偿。”林砚立刻回应,调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协议草案,“我们建议建立‘核废料处理技术专利池’,有核国家可通过支付专利使用费获取技术授权,费用的30%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核废料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成立技术监督委员会,确保技术使用符合安全标准。”

这时,中国代表陈舟补充道:“中国在甘肃北山核废料地质处置库的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愿意开放部分技术参数。此外,中国提议设立‘核废料泄漏应急基金’,初始资金由各国按核废料存量比例分摊,目前已得到巴西、南非等12个国家的支持。”

会议进行到第四天,分歧依然存在。日本代表以“地质条件特殊”为由,拒绝承诺“不向环保标准低的国家转移核废料”;英国则坚持要求降低“产生国主导处理”的责任比例,认为“前殖民国家应承担更多历史责任”。

林砚站在会议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广场上抗议的人群——他们举着“拒绝核废料污染”的标语,手里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她想起昨晚收到的邮件,是图瓦卢环境部长发来的,附件里是一张照片:一个当地男孩站在被海水淹没的储存罐旁,手里捧着一只死去的海鸟。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林砚回到会议室,将照片投影在幕布上,“核废料处理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责任。就像这张照片里的男孩,他从未使用过核电,却要承受核废料泄漏的风险。如果我们今天无法达成共识,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看待我们?”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陷入沉默。过了几分钟,伊万诺夫率先开口:“俄罗斯同意‘产生国主导处理’的原则,但希望国际社会能提供50%的技术贷款。”

戴维斯紧随其后:“美国愿意加入‘技术专利池’,但专利使用费需降低至当前标准的60%。”

勒梅尔也点了点头:“法国支持设立‘应急基金’,但基金管理委员会需有欧盟代表参与。”

接下来的两天,谈判进展神速。各国代表围绕协议细节反复磋商,林砚的团队则连夜修改协议文本,确保每一条款都兼顾公平与可行性。当谈判进入最后阶段时,日本代表突然提出:“日本列岛地质活动频繁,无法建设长期储存设施,希望能将部分核废料转移至其他国家,但承诺支付三倍于‘应急基金’的补偿金。”